浙江在线08月16日讯
在位于宁海县北部强蛟半岛的临港开发区内:以国内最高标准的环保电厂为龙头,上下游企业之间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初步构建;工业区、码头物流区、生态涵养区、旅游休闲区和商贸集聚区的清晰划分,形成了工业和旅游业优化组合、三次产业互为促进的格局。
宁海县发改局局长石建军介绍,这一总规划面积87.3平方公里的区域自成为省级临港循环经济试点区后,目前已经成为宁海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的循环经济之路的一个“标杆”。
沿着滨海主干道进入临港开发区,一座投资过百亿元的现代化电厂——浙江国华宁海电厂在这里拔地而起。“我们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最高的环保标准,一期工程85个亿的投资,有20个亿投向环保。”国华电厂总经理工作部经理袁曙东介绍,“目前电厂除尘率达到99.3%,脱硫率达到95%以上,脱硝率达到86%左右,比欧版标准还要严格。”
更让人称绝的是,从卸运煤炭的码头到两个直径达120米、高70余米的圆形封闭煤罐,几百米的运煤路上一尘不染,没有一粒散落的煤屑。“仅这两个封闭储煤仓的投资就超过1.6亿元,”袁曙东说,“不过它们的使用,减少了煤灰的飞逸,防止了煤的自燃,还节约了堆煤的土地。”
据介绍,从圆形封闭储煤仓到绿色生态边坡,从四管集成的烟囱,到结合玻璃和钢材色彩斑斓的现代建筑群,在肩负环保责任的同时,也使电厂发展成为工业旅游的“看点”。
电厂每天产生的粉煤灰、石膏等“废物”,则通过引进一系列“静脉产业”变废为宝。在与电厂相邻的宏韵建材有限公司,笔者看到工人们把粉煤灰、水泥、石膏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搅拌——浇注到模具——切割——变组蒸压等程序,变成保温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这种用于高层建筑内隔墙的材料,在市场上售价达到160元/立方米,而这个工厂一年能吸收6.3万吨粉煤灰,制成的新型墙材相当于节省了1亿块标砖。此外,总投资3.8亿元的海螺水泥粉磨站项目、投资1.2亿元的北新建材石膏板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能把电厂一期每年产生的6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脱硫石膏全部消耗掉。
而在国华电厂码头的对面,则有海天一线、岛屿环绕的迷人景致。宁海县临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全华表示,在继续引入环保产业、高新产业的同时,试点区将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山、海、岛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强蛟群岛打造成黄金海湾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