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6日讯
这些天,拥有6142名外来居民的宁波江东区明楼街道林家社区传递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社区被推荐为“外来人员服务与管理先进单位”。如果能获得这块奖牌的话,分量可不轻,因为这是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
至今,林家社区已经获得诸多荣誉: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级文明社区、市示范青年中心……这个外来居民占到76%的社区为何能满载殊荣?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重量级”的人物:杨发清、陈玄光、戴全明。
杨发清:自治管理的实践者
人物名片:杨发清,安徽五河县人,今年55岁,林家社区外来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书记、外来人员民兵连连长,市十三届人大代表,省优秀共产党员。
老杨1989年从安徽老家来到宁波时,成天走街串巷搞废旧家电回收。当上外来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书记后,老杨忙碌的打工生涯又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组织党员骨干参与社区管理。
以“娘家人”来管“婆家事”,老杨成了我市最早的外来务工人员自治管理实践者。在社区的支持下,老杨大刀阔斧地干了三件事:首先是清理卫生死角,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老杨组织20多名外来居民连着几天清理卫生死角,每天清理的垃圾达十几车。看着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居民们赞不绝口。接着,老杨开始当起了“娘舅”,及时化解外来居民的纠纷和矛盾。过去,外地人之间有了矛盾,解决办法常常是吵架,而老杨则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解决。老杨在社区住了八九年,化解的矛盾不计其数。老杨参与的最重要的事是协助搞好社区治安,他组织民兵在社区义务巡逻,还参与防台、抗台等活动,使社区的治安工作走上了轨道。 “过去这儿有三多:破烂王多、小偷小摸多、丑恶现象多。现在情况大为改观,治安刑事案件整整减少了一半。”林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徐金花说,这是老杨的工作成绩单。
陈玄光:“外”字号职业志愿者
人物名片:陈玄光,安徽五河县人,今年36岁,林家社区“外来人员雷锋团”团长,专职社区干部,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 “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 “十大杰出新宁波青年”等称号。
在安徽农村,陈玄光算得上是个文化人,具有中专学历的他,曾是当地一家职业高中的老师。2002年来到宁波后,他干起了电器回收和修理。
陈玄光原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干下去,但没想到却成了一名“外”字号的专职志愿者。2003年,团市委在林家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陈玄光成为服务站站长,并且还向团市委注册成立了全市首个“外来雷锋团”,为当地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另外,他还组建了农民工“威风锣鼓队”,多次为居民群众演出,还代表我市参加了2006年度省新春团拜会,获选为中央电视台《春暖2007》晚会的开场表演节目。
宁波给了陈玄光新的发展机会,也给了他融入第二故乡的信心。他带领外来青年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去年7月24日,在央视《平安家园·会客厅》宁波篇录制现场,陈玄光说了一番很动情的话:刚来宁波时只是为了找工作赚钱,但几年下来,却享受到了宁波这座城市给他们这些外乡人市民般的待遇,并且还赢得了本地人的认同和尊重。 “宁波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继续为这个新家作贡献。”陈玄光说。
戴全明:感动浙江的农民工
人物名片:戴全明,河南省平舆县人,今年47岁,全市首位通过直接选举当选为社区居委会委员的外来务工人员,获浙江省“最感动您的民工”,宁波市“慈善之星”,宁波市“优秀外来务工者”称号。
1993年戴全明刚到宁波搞防水补漏工程时,由于找不到活干,他几乎走遍了甬城的大街小巷,后来,林家社区让他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慢慢地创出了信誉,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是社区给我搭建了创业的平台,是宁波给了我一个追求人生意义的支点。”戴全明对第二故乡心存感激。尽管他的公司并不大,一年也就三五百万元的业务量,家庭经济条件也并不是那么宽余,但他乐于拿出钱来帮助更困难的人。他先后两次向江东区人民教育基金会捐款,总额达8000元;他每年都是“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累计捐款已经超过万元。他还会同外来民兵连的成员主动拿起募捐箱,到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挨家挨户地发动捐款,别人掏出5元、10元,而他一下子就掏出了3000元。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大方,这位憨厚的河南汉子笑着说:“我到宁波打工后,日子好过多了。是宁波人帮助我在这儿扎下了根,现在别人有困难,我们要帮上一把。”他还不间断地坚持为困难职工、老年居民义务修补屋顶。戴全明的行动感动了宁波也感动了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