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本科新生日前陆续报到。在学校专为困难学生开辟的“绿色通道”,安徽籍新生小张填写完一份申请表格后,现场领取了学校和联通联合赠送的一部手机以及两年的基本话费。这是浙江大学为2007年秋季新入学的家庭困难学生准备的特殊礼物(8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浙江大学2007年共招收5300多名本科新生。据估计,特困生的比例约为10%,也就是说,将会有500多名浙大贫困新生,都能领到这样一部包含了两年基本话费的手机。我以为此举甚好!和小张一样能领到手机的浙大新生幸甚!能想到给贫困新生发手机的浙江大学幸甚!
它的破冰意义,在于不再把扶贫只当施舍,从而使扶贫不再只满足于衣食有着。由这样的扶贫理念出发,就不会再给扶贫制定苛刻得不近人情的附加条件,譬如不准贫困户拥有电话和手机,不准贫困家庭饲养宠物,甚至于不准贫困人口拿救济金买电视。只有这样,救济才不只是让贫困人口活下去,还要能让他们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当然,这会给济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扶贫的各级政府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浙大此举,无疑表明这种理念与实力开始兼而具之,自然可喜可贺。
它的破冰意义,还在于将手机剔出了奢侈品行列,表现出公平提供发展机遇的意识。在浙江大学一位从事学生工作的负责人看来,手机已经是通信必备品,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所以困难生也需要有手机。该知道的,一样能知道;该联系的,一样能联系。对贫困学生来说,要改变贫困,及时地获取信息,有时会比给一床被子,给几件衣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把贫困户的电话断掉,就有可能把他们脱贫的机会断掉,这是很不划算的。从这个角度看,浙大此举,堪称明智之举。
随着国力的提升、财力的增长,让扶贫尽快走出疗饥御寒的初级阶段,已经是时候了。只要不是炫富,贫困户是可以有电话,有手机的;只要不是奢侈,贫困家庭也是可以养只小狗、小猫的;更不用说应该让他们看得上电视,听得上广播,看得上报纸。他们比常人更需要致富的信息,更需要精神的慰藉,更需要文化的滋养。扶贫,是要扶得贫困不再贫困。从浙大向贫困学生发放手机,引发的正是对扶贫的如此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