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可能令一个普通的家庭陷入绝境;儿女考上大学,可能令生活在困境中的父母夜不能寐;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失去工作,一家老少可能便度日如年……
月收入虽高于低保水平,但因生病、就学、失业等原因,实际生活在低保线以下的杭州市上城区贫困家庭,如今不用再为类似难题发愁了。
在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上城区今年推出的贫困家庭救助工程,用以帮助现行救助政策无法覆盖或已享受救助政策,但生活依然困难的贫困家庭。
这项贫困救助工作被称为“零贫困家庭工程”。据了解,工程启动3个多月来,已收到一定成效。截至6月底,全区245户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已通过街道、社会力量救助213户,救助金支出68万元。其余32户将由街道上报区慈善总会,实施托底救助。
九旬老人陈福林——救助把我“留”下
记者走进太庙社区一幢有天井的老屋时,患胃癌3年之久的九旬老人陈福林,正在里屋歇凉。
“‘零贫困家庭’工程,将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没有这个工程,我的命恐怕早没了……”饱经沧桑的老人用一句话概括“零贫困家庭”工程给他带来的影响。
陈福林平时没有相伴的人,病了,才会和同样患癌症的女儿住在一起。他没有劳保,属于低保家庭。每个月,他的低保补助、残疾补助、高龄补贴、水和煤气等补贴共计440元。
2004年8月,他被查出患了胃癌。陈福林感觉生命已到尽头,因为他没有钱治病。紫阳街道和太庙社区帮扶救助工作人员得知后,到浙医一院探望,并送去了区民政局和紫阳街道提前预支的5000元住院费。
“手术后,每个月还要买药、打针,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街道为我爸爸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每天,有家政人员照顾爸爸的饮食起居。”陈福林的女儿陈海平告诉记者,目前,父亲治病的医药费有十几万元了,但绝大部分是报销的。剩余部分,区民政局和街道等进行结对帮扶,通过补助和发放慰问金等形式帮助解决。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陈福林的医药费总计8000多元,这些医药费除了部分报销外,还有近千元需要自己解决。“零贫困家庭”实施后,上城区统战部、食品药品监督局分别给予其1000元和200元的慰问金。
记者面前的老人看起来精神不错。老人说,现在除了耳朵有点背,脑子还灵清,眼睛也好使:“是这个好政策,挽留住了我这个重病老人,我要好好活下去。”
低保户杨金菊——生活终能再继续
十五奎巷社区城隍牌楼巷的杨金菊是三口之家,去年8月,女儿陈嘉莺考上大学,让杨金菊忧从中来。
持低保证的杨金菊,因一直患有哮喘病,平均每月的医疗费需350元。丈夫陈月耀失业,家里不但没有积蓄,还欠了不少钱,女儿陈嘉莺学费没着落,愁煞一家人。
“当时,一家人都急得团团转。但再苦再难,我们都要供养女儿读书。后来,社区工作人员来到我们家了解情况,很多好心人也来帮助我们,有区民政的、街道的、社区的,不但给女儿送来了助学金,社区还帮我爱人介绍了工作。”想起当时的场景,杨金菊记忆犹新。
今年初,“春风”又吹进杨金菊家,政府有关人员送来了2000元助学金和2800元慰问金。杨金菊这才知道,还有个“零贫困家庭”工程,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今年5月,杨金菊又生了一场病,在市三医院治疗,花了3500多元。医院得知杨金菊是低保户,免除了她500元医疗费用。尽管剩下的3000余元医疗费报销了50%,但杨金菊还是发愁。
杨金菊没想到,“消息灵通”的社区工作人员送了1000元慰问给她。其中,街道的一位党员沈先生,还与她结成了对子,资助了500元。“八一”建军节前,结对的海军疗养院再次捐助了2000元。
“我那块心病,总算除了。”尽管现在杨金菊家的生活依然不容易,但“零贫困”工程让她对未来又充满了希冀。她说,现在虽然穷了点,可是生活总算能够再继续,等到女儿大学毕业,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