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8日讯
“杭州聋人爱杭州,力挺杭州,志在最佳!”
这是几天前,一位自称是七二聋翁的老人为“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选活动发来的短信。老人名叫徐锡标,家住留下镇花坞新村。昨天下午,辗转几趟车,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报社。老人冒着酷暑执意要亲自送来的是一封他连夜写好的信。信上,老人的字一笔一画写得很工整。
记者不懂哑语,和老人的交流是靠笔来进行的。老人退休前是湖滨印刷包装厂的一名手工打字员。2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徐老经同学介绍为一群外国的聋哑游客义务当导游。“手语无国籍”,开始的时候不怎么懂,相处时间一长,徐老和外国人的沟通慢慢顺畅了。一传十、十传百,徐老就这样成为了外国聋友小有名气的杭州“哑语导游”。
怕记者不相信,他拿出一张十多年前的合影照片。“啊,啊——”照片上,徐老和另外5名外国人互相揽着相拥着坐在西湖边,在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小字:“1996年9月30日,与法国及上海、宁波聋友合摄于杭州三潭印月。”徐老一边指着照片上的自己,一边手舞足蹈地笑着“说”些什么。看到记者笑了,他也兴奋地赶紧在纸上写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和我讲,西湖很美,杭州很美,他们还羡慕我能住在这里呢。”
在徐老带来的信里,还夹着一份他发表的文章《夕阳聋人的休闲乐园》,讲述了一群杭州聋人的休闲生活。徐老笑着掏出手机,示意记者自己就属于文章中讲的时尚拇指老人。有了这家伙,不用担心听不见,平时和健全的朋友聊起来,也可以像拧开的水龙头,上到宇宙太空,下到芝麻绿豆,都能“出手成章”。
和徐老的“聊”天很有乐趣,没有声音,没有对话,但老人时时挂在脸上的笑容和手舞足蹈的语言,不经意间就受到快乐的感染。送走老人时,他又返回来在纸上写下他最大的心愿:“我希望杭州所有的聋人和所有的健全人和谐共处,共创幸福的新杭州。”
此时的幸福,无声胜有声。
“我七岁那年患脑膜炎双耳失聪。幼年入读位于城隍山元宝心阮公祠的私立关山聋哑学校。每学期,校长都要带领学生春游或秋游,熟悉西湖周边的风景名胜。我毕业后,班主任老师关照我走向社会后,要向大家多宣传杭州和西湖,吸引他们来共享。”
……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先后数十次陪同海内外的聋人朋友们游览西湖的风景名胜,努力宣传我们天堂人的幸福生活。不少朋友来了再来,最多的一位台湾聋人居然来过十几次,有时把妻子、儿女都带来还不算,还组织台湾旅游团来杭州游览,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
“聋人也有七彩人生,不信你可以到西大街的浙江省老年活动中心茶室大厅去看看,这里就是杭州市残联聋协在5年前专为本市退休聋人构建起来的聋人角,每周五上午开角。少时有七八十号人,多时有百几十号人,与其说是来品茶的,不如说是来休闲的、健身的、交流文化的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