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有了城里的书桌
8月31日,我走进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学校。这是杭州下城区一所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按照常理,9月1日是大多数学校开学的日子,但这里的校园仍静悄悄。老师告诉我,因为流动人口的特殊性,所以明珠学校的开学时间定在9月3日。
推开老师办公室的门,一个小男孩无精打采地坐在一群大人中间。他叫马明,今年8岁。边上坐着的是他的父亲马志光。这个来自青海的汉子,又一次来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帮他减免学费。
汪副校长一见到马志光,拍了一下脑袋,“哦,我记得你,那天你带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递给过我一张困难学生的申请表。你的情况我们会考虑的。”
马志光听到这话,憨憨地笑了。一旁的马明则躲到父亲背后,小手拉着父亲的大手,不敢放开。他的班主任俯下身,递上来一张学生卡,笑着说:“马明,你被分在了一(七)班,这张卡要带好了,进出校门的时候要给传达室的叔叔看一下,知道吗?”马明点点头。
离开时,马志光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每位老师一一道谢,还特别感激地跟汪副校长握了握手。
“为了这件事,我是跟老板请假出来的。”马志光今年27岁,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来杭有七八个月了,夫妻俩都在一家饮食店帮忙,两个人加起来的月收入有1500元左右,养活一家四口,生活比较拮据。马明是他的大儿子,小儿子马亮今年也有7岁了。
他开心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大儿子马上要上学了,他心里比儿子还激动,因为他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把读书成才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孩子上学了,可铅笔盒、书包这些文具都还没准备,马志光掂量着,打算第二天去买。
9月1日早上,马志光又向老板请了假,带着马明和马亮去买文具。马明和弟弟拉着爸爸的手,一直来到了附近的石桥百货市场,才把手松开。
虽然是星期六,但市场内不算热闹。马志光在一家卖书包的摊位前停下来,马明看中了一个大书包,“爸爸,这个可以。”马志光看看也合适,但一问价钱,要20元,心里又犯起了嘀咕,最后,与老板娘讨价还价,以18元成交。
回到家,马明摊开纸,拿出铅笔和油画棒,“这是我家的房子,里面住着爸爸、妈妈、弟弟,还有我,外面是草地,上面种着向日葵,天上有太阳公公和云朵。”马明边画边跟我介绍起他创作的“生活”,或许这一步离他已不遥远。
“比起老家,我想孩子能在这里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就不会像我和他妈一样再受这么多苦了。”马志光说。
全家费尽心思选学校
程然悄悄地从一大堆围在班主任的家长身边“突围”出来,把喧闹留在了身后的教室。教室里,还有她第一天上学的儿子。站在走廊里,透过教室的窗户,看到儿子有些茫然地端坐在座位上,一种空荡荡的感觉突然袭上心头:儿子终于上小学了。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一个全新的改变呢?
儿子要上小学了。几乎从年初开始,这件事就成了全家的中心,为此家庭会议也开了好几次。
按照学区划分,儿子应该进的是离家只有五六分钟路程的一所普通学校。按本意,程然并不是那种盲目崇拜那些名校的家长。“上小学,方便最重要。”在此之前的无数次,程然想过这一点,可是,一家三口到那所学校逛了一圈后,儿子首先不乐意了:“这个学校又小又旧,还没我的幼儿园好呢。”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这样被一票否决了。
接下来就是择校了。择什么学校好?家里一开始就分成了两派:长辈们主张选择一所离家很近的民办学校。“离家近最重要。想想啊,这几年下来可以给孩子节省多少时间啊,每天早上都能多睡半个小时呢。”爷爷甚至打下了包票:“孙子上学的钱,我包了。”不过程然和先生最终也没有让孩子上那所学校。
程然说,钱并不是问题。让她打了“退堂鼓”的是“压力”。儿子还没有从幼儿园的游戏中回过神来,刚进小学就要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以后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因为这个理由放弃了家门口的这所学校,程然还被朋友们好一阵揶揄:别的家长巴不得老师抓得越紧越好,你倒好,还没开始读就开始心疼孩子了。
找学校、托关系……直到开学的一个多星期前,儿子的学校才最后敲定。让她满意的是,这是一所9年制的学校,儿子可以一直在那里读到初中毕业,她再也不想6年后再为儿子的初中折腾了……
开学前,学校对全体家长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你对老师的期盼和建议”一栏中,程然很郑重地写下了“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这几个字。她不知道,自己抑或学校,究竟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儿子看见了站在窗外正准备离去的程然:“妈妈,你别走好不好?我有点紧张。”
“有什么好紧张的?傻孩子。那么多的新同学,你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啊。”程然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把儿子留在了身后。
是啊,孩子长大了,做家长的也许可以为孩子选择名校,却终究不能替他们选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