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9月6日讯(特派记者 梁国瑞 特约记者 马跃明) “现在村里的工作总算好做了,党员也召集得起来,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也有了信心。”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毗溪村党支部书记徐堂堂紧锁了几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作为衢江区的后进村(村集体收入低于1万元/年)之一,毗溪村经过“整转抓尾”——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工作以后,用村民的话讲是已经“起死回生”,村党支部重新成为村工作的主心骨。在衢江,经过这样“起死回生”的后进村还有很多。
“起死回生”——村里的工作终于好做了
这并不是个贫困的山村。当记者来到衢江区杜泽镇的毗溪村时,老远就看到一幢幢的小洋楼遍布在山脚下。通往毗溪村的公路两旁,成片的水稻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小村背后是一座小山,上面松竹青翠,一派山清水秀。
然而当记者进入毗溪村并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欣欣向荣的背后,竟然曾经是一片让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伤透脑筋的混乱局面。
马燕在毗溪村向村民了解情况
毗溪村现有人口1145人,分7个承包小组,共有党员28名。“去年2月份,我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的领导班子整个是瘫痪的。”徐堂堂告诉记者,由于班子不团结,村里工作基本没法开展,党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村里只有一名党支部书记,连村委会都选不出来,村委会工作无法进行,干群关系弄得很僵,一系列的矛盾都暴露出来了:违章建筑越来越多、灌溉水渠堵塞无人过问、猪粪便随意排放……
“这下我们的村终于有盼头了!”村民陈天喜拉住记者的手,激动地说。给村民们带来这个“盼头”的,是衢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马燕。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活动以后,马燕了解了毗溪村积累已久的矛盾后,将整顿该村党组织作为自己重点破解的难题之一。
6月26日,马燕来到毗溪村,深入了解了毗溪存在的矛盾,寻找破解的办法。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谈心,马燕终于寻找到了引发毗溪村众多矛盾的根源——村干部班子不团结、党员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于是,她便召集全村28名党员进行座谈。
毗溪村党支部书记徐堂堂向马燕介绍村里的“护林公约”
“我就让党员们谈谈对毗溪村发展、组织建设的感想,有什么说什么,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马燕介绍说,那场座谈会很成功,大家说出了心中积累多年无处倾诉的真实想法。在座谈会上,马燕还动情地对党员们说:“你们当中很多是老党员,以前也担任过村里的干部,也应该理解村干部的难处,要多帮衬,多协调,要想想自己是党员。”经过这场谈心,28名党员在思想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党员干部的工作做好了,其他难题也就迎刃而解。杜泽镇驻毗溪村的干部郑严根一脸惬意地说:“以前镇里的干部都怕到毗溪驻村,现在我们都很有干劲。这里已经基本听不到不和谐的声音了。”
“整转抓尾”——衢江创新方法整顿后进村党组织
衢江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近40万人中,有96.4%是农村户口。在农村,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如生猪、柑橘的生产,而大的龙头农业企业还很少。
“田区农民很想加快发展,但思想跟不上。例如土地的流转问题,农民对政府的政策在理解和实施上都有偏差,因此也会形成矛盾。”马燕分析说,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相互扯皮影响团结。
这些“后进村”是衢江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因此,衢江区就在全区504个村中选出了村“两委”不和、作用发挥不强的50个“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通过切实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致富本领,为群众发展经济制定路子,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思路就是重点整治这些‘后进村’,抓住这些‘短板’,‘后进村’整顿好了,‘短板’就拉长了,衢江农村党组织建设也就得到了整体的提高。”马燕告诉记者,据衢江区委组织部统计,截至今年7月份,全区50个“后进村”已经成功整转了27个。
在衢江,这种做法已经形成机制,并将长期实施下去。衢江区委组织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新一轮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区级领导将后进村作为党建联系点、区级部门驻村联系、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联系,将对“后进村”的整顿帮扶形成一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