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天台9月4日讯(特派记者 李敏) 雷峰乡崔一村,60多岁的老汉金才权和往常一样,推起板车,将各家各户门口的垃圾桶垃圾运上车,然后推到村口的垃圾处理池,这还没完,老金将垃圾分类处理,对可产生有机物的垃圾放一块,不能降解垃圾放一块。村里人亲切的叫老金是全村的“保洁员”。
“民生问题无小事,要看到一个解决一个”。今年3月,天台县委书记徐鸣华看到雷峰乡“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两难境地,他就把这难题摞下了。
天台县雷峰乡为建设和谐生态乡,从去年开始,采取“户集、村收、乡中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在全乡建成3个垃圾中转站,每天往城里运送垃圾。按每人每年1吨垃圾计算,一年有15980吨垃圾产生,1吨垃圾运到县垃圾处理场的运费是120元,每年仅运费一项就需要191.8万元,平均分摊到全乡17个行政村每个村就是11.3万元,因各行政村集体经济薄弱,又不得不把费用分摊到每一位村民身上。垃圾处理本是好事,但高昂的运费反给本不富裕的山村村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对此,当地村民反映强烈、呼声很高。
为全面了解情况,徐鸣华先后5次到雷峰乡主持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听干部们的想法;走山趟水,访遍雷峰乡17个行政村,了解村民群众的观点;连续在乡政府里呆了四天四夜,观摩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理的全流程。汇总调研结果,他用三句话描述:效果不佳、成本太高、群众反响很差。他说:“好事变坏事,问题就出在生搬硬套上,关键是没有因地制宜。”
该如何创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垃圾处理新模式呢?徐鸣华请来了农办、环保局等单位十几名专家组成智囊团,连续召开了3次座谈会,集思广义。3月15日,徐鸣华又带领雷峰乡党政班子主要领导赴衢州市山区县—开化县,学习考察当地的垃圾处理模式。
实践出真知,一个设想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农村垃圾的成份相对简单,能否将垃圾进行分类,就地“消化”。为论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4月28日,徐鸣华带队县农办、发改局、环保局、城管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在雷峰乡召开了山区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工作现场会,经充分讨论和论证,得出“门前三包、统一收集、集中分捡、生态处理”的处理方案。徐鸣华指出,要变垃圾“全部外销”为“内销为主”,金属类、纸、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卖给回收公司;秸秆、水果类等可降解垃圾堆沤成有机肥料还田;渣土、建筑垃圾等进行就地堆埋;泡沫等不可回收难分解垃圾以及废电池等有害垃圾,以村为单位,集中堆放,统一运送县处理场处理。
垃圾生态处理工程开工了,徐鸣华还不放心,放下手头繁忙的事务,多次到乡里去“监工”,他说:“这个方案越早实施,村民就早点受益。”在他的重视下,雷峰乡加快建设进度,两个月时间,建起24个垃圾分捡场,111个固定垃圾池、堆沤池,选聘了31名村级卫生保洁员,全乡垃圾均实现分类化、生态化处理,既减免了运费,实现“变废为宝”,还有效防止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得到村民群众一致好评。
记者旁白——要将人民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的“民生”难题作为破解难题的首选内容,才能真正体现破解难题的社会效果和现实意义;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工作,才能因地制宜出成效;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才能找准破解难题的关键,提升破解难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