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0日讯
鸿雁殷勤两地书。这已是一种渐行渐远的现象了。
记者前不久去邮政部门采访,工作人员感慨书信量比前些年又有大幅减少。据说最明显的就是大学生,以前一直是书信的主力群体,而如今大学生不写信已成了一种常态,他们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记者随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对72名学生的随机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6人最近给亲友写过信。曾经写过家书的有9人,其中7人在大一,1人在大二,只有1人每年都写。
“鸿雁传书”渐行渐远,我们该是喜还是忧?
女儿来信
妈妈哭了
爸爸喝高了
“家书抵万金”——在父母的眼里,4封家书是女儿王张叶大学4年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我会好好珍藏它们。”母亲张红专显得很认真。
女儿2003年离开家读大学后,张红专心里老惦记着她。“有时我们也会通通电话,发发短信。”她说,但两代人之间总有些代沟,有些话说不出来,或说不完整。
女儿似乎知道家长心思一般,上大学后开始给家里写信。“收到女儿信很意外,当然也很开心,我每次都会被她的言语感动。”简短的话,张红专说得有些断断续续,她一直笑着,就像个小孩……
张红专清晰地记得女儿每次给家里写信的时间。“2004年11月18日,这是女儿给家里写的第二封信,是来庆贺她父亲生日的。”
家书寄到了张红专的单位,单位同事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你们女儿真懂事,学习又好,会给你们写信,太难得了。”听到单位同事的赞扬,张红专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这真的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感觉。”
“每次看完她的信,都会忍不住要哭,觉得以前任性的小淘气不见了,女儿越来越懂事了。”张红专拿出了信读了起来:妈妈,我希望你能看开点,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也不要省……“为了培养女儿我确实一直省吃俭用,女儿都看在眼里呢。”张红专顿了顿,声音有些变。
老爸王成长淡淡地说了句:“女儿懂事了。”但张红专说,她看得出来,丈夫也是非常开心的。“女儿写信劝老爸少喝点酒,但收到信的那天晚上,原先2瓶酒量的他却喝了四五瓶啤酒。”张红专笑着说,那是因为他太高兴了。
“信里透露出的感情真的是其他交流没法替代的。”王成长说,现在他妹妹也要求读大学儿子经常给家里写信。
如今,女儿的家书都被妈妈藏了起来,老爸将女儿的所有信件都扫描到了电脑上。他们会经常拿出来看看,感受那份亲情,沉浸在感动和幸福中……
(编者:这封家书有何神奇之处,有如此强大的感情催化力。我们特地请王成长复印寄来,节选以飨读者。)
一封家书(节选)
亲爱的爸爸:
你好!
首先,致以女儿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生日快乐!非生日同样快乐!
离上一次写信,大约有一年了。一年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有些让我感动,有些让我胆战,有些则让我收益。
我应该是变了很多,当然有时候我害怕改变,害怕环境的变化,朋友的远离。但现在已经看开了很多,总要发生的,就不该太刻意去回避,只有迎刃而上才会让自己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比起其他朋友,我认为自己受到的磨练还是偏少,不够坚强,还会钻牛角尖。
都说大学里的关系很复杂,但我很庆幸自己能来到浙工大读书。因为我遇到的同学都比较善良、开朗,而且大部分都是直爽之人。有什么不满能当面讲出来,虽然会心痛一会儿,但事后想想这样是为自己好,跟她们也就没什么隔阂了。我是很珍惜与他们之间的友谊,四年,我能这样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机会就只有四年。以后将各自分散,不知到何时才能见到他们,呵呵,可能是结婚的时候吧。
我很想念你们,阿爸,阿妈。我在想,没有我在身边,你们会不开心一点,还是习惯了呢?我希望你们能高兴点,活得舒坦一点。
爸爸,好久没听到你的声音了,不知道你都忙些什么。人说父爱如山,如它般深藏,如它般沉默。这我能感受得到,也一直知道。只是觉得有时你不太重视我和妈妈的话,听不进去,会气恼,就老是扯着嗓门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也很希望平心静气地说出来,我的脾气你也多多少少有点了解,就是有点冲动暴躁,不大懂事有时,但并没恶意。
对爸爸的要求,我希望你能少抽点烟,少喝点酒,想一些开心的事,虽然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是一个人必备的良好品德,但我更愿看到乐观,开朗,轻松生活的爸爸,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对妈妈,我希望她也能看开点,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也不要省。这话可能有点空哦,不过希望她尽量能做到。至于我,你们不要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你们也要多去看望奶奶,她喜欢吃的东西你们要尽量多给她买,奶奶很客气,老是不肯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所以你们要主动一点。偶尔还要领着她去逛下街。
最后祝你们事业顺利,生活美满哦!
老爸,再次祝你生日快乐!
女儿王张叶
11,18
老邮递员眼中的
大学邮筒之变
“只有两封。”8月31日下午,陈云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的邮筒里取出信后告诉记者,加上上午取的,当天在该校总共取了15封信。
陈云年是个老邮递员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被派到朝晖邮递部工作,开始负责朝晖、大关一带的信件收发。“那个时候,信件可多了。”他指着自行车后座的信袋说,每次出来在工大能收到1000多封信。“收完信后,我总是还再朝邮筒里看几眼,生怕有遗漏。”他说,毕竟满满的书信,尤其是家书,带着学子们对千里之外父母的牵挂,可不能有闪失。
慢慢地,陈云年发现工大邮筒里的信是越来越少了。“五六年前,我出去一趟,还能收到近500封信。”但现在平时出去只能在工大邮筒里收到50多封信。5年间,大学书信数量锐减了近90%左右。
邮袋轻了,骑车更轻松了,陈云年本该高兴才对。但看着空荡荡的邮袋,他似乎还有些失落。“总感到少了点什么,但说不上来。”
“大学校园书信锐减是个普遍现象。”朝晖邮递部主任谢波曾在多个邮递部工作过,他告诉记者,其实除了大学,中学也是如此。“前几年,春节、圣诞节的时候还多一些,但这几年,数量也非常有限了。”
杨建华认为,书信大量减少是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有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他分析,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越来越高效地进行时间上的分配。虽然邮局现在也在不断提高它的运转速度,但更为快捷的电脑、手机等交流手段无疑更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同时,由于竞争加大,为了及时释放内心的压力,人们更需要一种即时的、互动的、在场的交流、沟通方式。慢节奏的书信似乎已不适应整个社会的联络。
“不能笼统地说,这种现象好或者不好。”杨建华说,这是社会发展的折射。但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在交流、交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书信的作用依然重要,应鼓励人们多写信。“书信如果只成了一种逝去的美好回忆,那绝对是莫大的遗憾。”
“为什么现在的人经常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就是因为社会情感淡漠。”杨建华说,而书信那种细腻、温婉、真切的表达,且白纸黑字的真实感恰恰能够让人在忙碌和焦灼中得到片刻的宁静,成为人们心灵的家园,增强亲情感、归宿感。
“书信还有保存价值,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记载。”杨建华认为,写信或是看信都是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两地书”,国人应不陌生。鲁迅先生、许广平有《两地书》结集成册,《傅雷家书》也属文坛佳作,寄托父子深情。
如今,传统书信减少,“短平快”的短信、QQ、Email流行,相信你也感同身受。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拨打96068互动热线或登录钱报网络版qb.zjol.com.cn,畅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