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浙江省工商局了解到,该局已正式发布《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将监督全省食品销售逐步推行不合格食品主动撤柜、过期食品就地销毁、所有商品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消费者无理由退货等十二项行为规范。该政策在中国内地尚属首例。(9月8日中国新闻网)
食品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从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对食品安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从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严防死守,我国就食品问题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有30多部(个)。特别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最近一场围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用“十二个百分之百”更是体现了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下狠心”、“动真格”,一场全局性的整治食品卫生战役已经在全国各地打响。
整治食品要求从做好农产品、加工食品、流通领域食品、餐饮消费等多个方面展开,而流通终端把关是堵截不合格食品流出的最后防线,随着政府打击伪劣食品的力度加大,公然作假的食品很难亮身于防守极严的商场货架,而品质合格甚至优质的食品锐变为不合格的可能性却仍然存在。
食品不同于其它商品,它的时效性异常的敏感,除了一些白酒、普洱茶等外,绝大多数食品不可能长持以存,永不褪色,而对于商家来说,即使管理再精,算得再细,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里百进百卖,有的食品只要过个三五个月甚至几天就味差质劣。严格意义上来说,食品的时效性决定食品的“生命”,食品的保质即将到期意味着其“生命”即将结束,食品已经过期应该宣布其“死亡”。可这种“寿终正寝”关系到利益,眼睁睁的看着花了代价而外表又无大损的商品变成废品,商家和厂家都不是那么情愿的予以抛弃,通常一些对即将过期和已过期食品,商家一般是退回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自行处理。而一些不良企业将退回来的食品重新加工利用,有的甚至直接改头换面重新出售,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过期甚至伪劣的食品再次粉饰登场。
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有多种方式,有诸多渠道,从最起码的,公众视野能明显鉴别的角度入手就地解决,抓住了要点。由此,商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食品的质量,进货的渠道,期限的认定上就会认真去斟酌,严格去把关,从而促使厂家不仅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得考虑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做到数量质量的统一。消费者监督商家,商家督促厂家,有利于发挥整体监督功能,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食品循环出笼。
当然,食吕卫生安全从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一环扣一环,关键在于源头上的治理,在生产形成过程中下功夫,但抓住了商家,管好了柜台,伪劣食品就将前功尽弃,从而形成自上而下抓质量的食品链。从这点来说,浙江颁布的《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将食品销售逐步推行不合格食品主动撤柜、过期食品就地销毁开了好头,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