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全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我们希望未来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比例能达到50%。”10日,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在王凤武看来,现在一些城市企望通过盲目修桥、扩路、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种方法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行不通的”。政府应该更积极地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9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汽车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压力。毋庸置疑,在无车日到来之际,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率先垂范,广大市民参与“无车日”活动,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压力,节约社会资源,倡导文明交通理念,养成乘坐公交车与步行的良好习惯,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笔者不敢对“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的说法叫好。
应该承认,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私家车是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政府提倡私家车主少开一天车,当然是可以的,但到底用什么交通方式出行,毕竟是人家的自主权利,大道理说再多,私家车是个人私有财产,如何使用是公民个人的事,政府没有理由与权力去干涉。让有车族“无车”是不现实的。当然,采用增加汽车购置税,开征燃油税,增加停车费等经济杠杆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这不是治本之策。如果公民认为“有车”比“无车”好处多,经济杠杆未必能起多大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如何让人体会到“无车“的好处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一方面依赖于城市给予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倡导公交优先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质量,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公共交通经济实惠、效率高的优点。另一方面,城市应该重视自行车族与步行者的权利。比如,恢复设立专门自行车道,规范人行道设置,保证自行车路权,让人切实感受到“无车”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做出表率,减少公车,引导“无车”的交通消费潮流。公车过多不仅影响环保,而且造成腐败浪费,损伤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无车”活动的推行。减少公车数量与使用频率,既是公共服务部门的环保责任,也是减少纳税人负担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