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雪飞 摄
浙江在线09月14日讯
昨天下午,穿着隔离服的妈妈张娟(化名)给刚出生2个月的林林喂奶,她轻轻托起儿子,宝宝忽闪着大眼睛吃了起来。张娟心里默数了20口之后,自信地说:“刚好30毫升!”放到婴儿秤上一称,啊!宝宝体重刚好比空腹时重了30克(相当于吃了30毫升)。为什么喂奶这么精确?原来,林林是位心脏畸形宝宝,多一点的食量就会挤压脆弱的心脏。他出生仅仅6天就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在心脏矫形手术和之后的那87个小时生死拉锯,让所有救助他的医务人员记忆犹新。
心脏畸形术后心衰
林林的特殊经历,从他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的。7月13日,林林在德清武康的一家医院早产出生。医生把他抱到秤上一称,只有2800克,浑身有点发紫,哭起来断断续续的。医生判断,林林可能有先天缺陷。第二天,林林浑身紫绀加剧,医生马上叫家人把他送到省儿童医院。
经紧急检查,林林患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接反了位置,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另外,林林还有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病情复杂又严重。病情危急,林林出生第6天,医生借助体外循环技术为他进行了心脏矫形手术。但还没等下手术台,林林就出现了心脏衰竭。“孩子心脏太虚弱,无法胜任工作。情急之下,主任医师林茹和胸外科主任张泽伟达成一致意见,为林林使用国际上很先进的ECMO(体外膜氧和系统,是一种辅助心肺功能的系统),分担林林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让林林的心脏趁机休息和锻炼。
十几个医生护送大转移
“最紧张的就是从手术室转入监护室的那近半个小时。现在想起来还紧张呢!”主任医师林茹描述了当天的情景。当时已经晚上7点多,林林出现心衰,使用辅助维生系统以后,虽然心跳和呼吸恢复了,但他小小的身体也连上了十几条维系生命的管子。
医生护士11个人,晚饭顾不上吃,开始了大转移。他们将林林的开放胸口用纱布盖住,有的帮林林捏氧气皮球,有的扶着伤口引流管,有的保证气管插管不能滑脱,因为一旦哪个导管滑脱,对脆弱的林林来说就是致命伤害。“几乎是一步一挪的,手术室和监护室同在三楼,相隔只有30米,我们浩浩荡荡地从手术室出来,走了近30分钟。”林医师说。
维持全身液体平衡
转入监护室后,林林一直沉睡着,他的心脏和肺功能由床边的仪器支撑,医护人员不敢离开半步,时刻盯着系统指标,观察林林的生命体征。“应用ECMO技术在这么小的宝宝身上,谁都没把握,国内的尝试更少。国外把这个技术称为花钱向上天买时间。”林医师和她带领的团队守在宝宝床边,一守就是87小时,没回家,也没睡上几小时。一点点波动和异常,都要第一时间发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避免宝宝可能出现的脑、肺、肾脏等并发症。
“孩子的身体太小了,全身液体也只有200毫升,新陈代谢一旦不平衡,对他也是要命的。”林医师说。医护人员每半小时要记录宝宝全身输入的液体量和排出的量,维持平衡。对医生来说,宝宝的尿液异常珍贵,因为这代表林林的代谢能力正常,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ECMO系统支持了87小时后,林林的心脏逐渐开始有力地跳动,恢复了自主的心肺功能。
脱离了ECMO系统第4天,医生为林林实施了关胸缝合手术,林林从麻醉中醒了过来。就像做了一场梦,睁开眼睛的时候,林林看到的是医生们激动的笑容,因为他和医生们一起创造了一个纪录,他是亚洲应用ECMO的最低体重和年龄的小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