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变化着——星星点灯照亮西藏
这里,人烟稀少,全年多数时候气候条件恶劣。村与村之间,动辄几百上千公里的距离。最高的小村庄,海拔5000米以上……通电难,在现实中,让人品尝到了古人无奈“蜀道难”的苦涩。然而,这阻止不了一条条电线,竭力地铺向高原家家户户的决心。那里,一盏盏电灯正亮起来。虽然稀少,但,毕竟亮起来了。
小藏村圆了通电梦
“这个村庄,相对路好一点。”西藏电力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党亚丽笑呵呵地带我们上了面包车。
而后的1个多小时,这条“好路”,却让我们心头渐渐凝重。这是一条布满坑洞、崎岖不整的乡间土路。
在绕过数十个只长草不见树的山脚,和几百头牦牛擦肩而过,为三大群绵羊让路后,面包车抵达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乡达东村。
“来家里坐。”45岁的村长次仁欧珠不会说汉语,西藏电力局农网办的工作人员,另一位次仁先生就成了翻译。屋子正中,摆放着一台簇新的21英寸电视机,是次仁欧珠的宝。
“可以看新闻,学汉语。”电视机只能收到西藏电视台,可是欧珠大叔仍然非常满意。
除了电视,欧珠大叔对那顺着屋梁走的蓝绿两条塑料电线特别自豪:“村里每户人家都能免费安上一个插座、两个开关,两个灯泡。”
拉萨电力局基本建设科的李祥告诉记者,城镇居民的电线,每户都只拉到电表,可在村民这儿,都特别拉到了户内,“一定要把灯泡点亮”。
村子今年4月通上电,不少村民都用上了冰箱、音响、电视,包括欧珠大叔在内,692人的村子已有4个人用上了手机。前不久,小卖部的次旦从拉萨的亲戚家里拉来了电视和DVD。客人可以在小卖部喝5角一杯的青稞茶,看节目到深夜。店里一时人气大旺。
这些变化,让村书记、51岁的仓决大妈很是激动:“电,真是好东西!”如今,仓决大妈最看重的,就是村委办公院里那几台打油机、磨糌粑机、磨面机。
仓决说,原本村民们都是手工打酥油,一个星期只能满足一两家的需要。现在通了电,买了打油机,村民能在家门口自给自足了:“还能上午打酥油,下午去种田。”
党亚丽说:“刚通电的那天晚上,藏族村民们唱歌跳舞,直到天亮。那场景,让我们不少人动容落泪。”村民们说,达东村、柳梧乡乃至堆龙德庆县盼了多少年的电,终于由铁路送来了。铁路把电送来了
达东村曾有个小水电站,每年只有七八月可以发电,1999年水电站报废后,村民们就一直用酥油灯照明。为了“让孩子在电灯下念书写字”,县每年都向农网办申请通电,可要让达东村通电就得专门建个变电站,而变电站仅建设成本就要3000万元,这对县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为给青藏铁路提供稳定安全的电力支持,西藏电力公司建成4个110KV的变电站——安多变、那曲变、当雄变、柳梧变。正是柳梧变的建成,圆了达东村的通电梦。
“在建造铁路变电站的同时,惠及所有能惠及的百姓,这就是我们的愿望。”西藏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托青藏铁路的福,数十数百个像达东村这样的小村先后通上了电。
顺着青藏铁路,翻过唐古拉山,便是西藏的安多县,海拔5000多米,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只有5万多人口。“安多县是牧业县,地广人稀,户数最多的一个村只有7户村民。”李祥说,“为他们拉电线,平均下来的成本是每户10万元。”
去牧民家收电费,也成了电力局员工乐此不疲的话题。电力公司每半年上门收一回电费,可那路程往往成百上千公里,往返一趟,油费都高出电费好多。“而且,牧民不常在家,收费员跑空是常事。那时,心里那个郁闷哦……”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李祥说这话时,既辛酸,又风趣。
可这些,都阻止不了政府要把电送到西藏家家户户的决心。看,夜晚的达东村,那亮起来的灯光,与清澈夜空中的星星遥相呼应,是多么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