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民以“思考的机会”
王昌生打开幸福学院讲堂的投影仪,调焦、讲解。作为瑶山乡唯一的投影仪管理者,他对自己这个角色感到颇为自豪。
讲堂位于幸福村办公楼二楼,共有60个座位。但在讲课的时候,来的人太多,根本坐不下,因此加了很多凳子。村委会工作人员有时只好出去,先把位子让给村民。
幸福村共有1125人。由于是农忙时节,一般课程都安排在晚上,有些人还不知道有这些课。“我就错过了理财的那一课,不然,这种课怎么能错过。一节课只要能听懂5分钟,肯定有启发。”郑庭石说。
在开课前的下午,村里的大喇叭会广播当晚谁主讲什么课程,感兴趣的村民可以来听。由于村民一般只有晚上才有空,上课时间类似于以前的夜校。“但与夜校不同,夜校的目标是让农民会认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幸福学院让我们有了思考的机会。”郑庭石说。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说,一开始与村里结对时,只是想捐钱捐物。后来发现,村里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缺少与现代文明对接的途径。“我们应该搭起幸福村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桥,让村民拥抱现代文明。”创办幸福学院的想法,由此应运而生。
“老师和大学生们每年来好几次,主要是灌输理念、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王昌生说,“村里有了自己的大学,这是怎么也料不到的。”
学院成立后,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逸凡和淳安县委宣传部部长钱美仙任名誉院长,瑶山乡党委书记章兆忠任院长,村委会主任胡三利任副院长。
现在,不仅幸福村的各类培训放在幸福学院举行,由于幸福学院拥有全乡唯一的投影仪,连乡政府组织的村干部、全乡老年人协会会员培训等都放到幸福学院举行了。
“学院的设置,能够防止农村文化的沙漠化。也可以说,这里构筑了现代文明向农村地区推进的堡垒。”周建松说。
是农民的大学,也是大学的“大学”
2005年刚文明结对时,双方商定金融学院每年给村里办一件实事。第一年筑了两条同心坝,第二年修了一条共建路和一座村委会办公大楼——双赢楼,第三年建了一座文明桥,目前在建用于村民公共活动、休闲的场地——幸福苑。
文明结对的期限是5年,但幸福村想在期满后继续与金融学院长期结对。王昌生说,5年做5件事,仅靠金融学院的钱虽然不够,但只要项目经过金融学院论证,村里就有了敢做的胆量。
周建松认为,双方共建的项目名称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而最令他满意的是“双赢楼”。他认为,设在这幢楼里的幸福学院,既是当地村民的学院,也是金融学院学生的学院。可以说,幸福学院实现了双向培训,既培训村民,也培训了来这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
大学生第一年去村里的时候,统一住通铺。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们都喜欢上了当地农家。从第二年开始,学生们都散到农户家里吃住。今年暑假,因为下雨耽误了时间,村里的孩子都等在村委会,要把大学生们领到自己家去。
“村民很纯朴、真诚,与学院推行的诚信文化在理念十分契合。长期接触村民后,师生会产生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和幸福感。在这里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一回校就能独挡一面,很多成了学生中的佼佼者。现在一到暑假,学生都争着去幸福村。”周建松说。
下一步,金融学院还考虑在幸福学院召开一次学校会议和教师培训会议。“在幸福学院,师生可以得到完全不同于在校本部的感受。”
除了幸福村,金融学院还在学校所在的下沙白杨街道建立了城市社区学院,由社区管理专业主持。这些社区学院为农村、城市社区提供服务,从而求得合作机会。
“这些合作实际上代表了学校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不管是社区的文化建设,还是农村生态,以及学生的责任感,都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部分内容。”周建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