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北京南郊航天城,本报记者和中国运载火箭研究专家刘燕生在神舟飞船实体前。 董旭明 摄
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
2007年9月14日上午9点,本报记者站在北京南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门口,初秋的京城已有凉意,与本报记者早就熟识的长征运载火箭研究专家刘燕生等在航天城门口。在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重要时刻,刘燕生为本报提供了许多与发射有关的重要消息。而此次本报记者与刘燕生先生再次相约,同样是共同来追访明年即将发射的“神七载三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里程碑式的大事。
年近七十的刘燕生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专家,1960年从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当时学的专业是飞机设计。由于他出色的专业成绩,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刘燕生多次去过酒泉,家中收藏了很多在酒泉捡到石子做成的微型盆景,说起从“神一”到“神六”,可谓如数家珍。
在北京航天城参观,刘燕生特意把我们带到长征二号F型火箭实体前,它会搭载明年即将升空的神舟七号,研究人员会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还会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神舟”七号的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丝等安装设备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神舟”七号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假如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说,为了适应真空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更大的提高。
刘燕生说:“我现在已经从一线退下来了,我非常希望明年神七发射能够开放个人旅游,我就可以再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