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家长们如果知道孩子有偷窃行为,一般都非常着急。近日,几位家长因为孩子偷窃屡教不改向6138求助。
她“偷”,因为压力大、缺亲情
昨天上午,义乌的宋女士和丈夫带着7岁的女儿来到6138热线。宋女士皱着眉头说,她现在已经开始厌烦女儿了,因为她身上没有优点,缺点倒是很多———上课不专心、字写得不好……最令她痛心的是经常“行窃”。
宋女士说,女儿上小学后,她和丈夫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因为女儿不是拿了同学的东西,就是拿了家里的钱(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钱)。“上周的一天,老师又打来电话,说女儿身上有100元钱,我们知道后把她打了一顿。谁知第二天,老师又打来电话,说女儿身上又有15元钱。晚上我们翻女儿的书,发现书的封页里都夹着钱。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多次对女儿讲道理、打骂之后,宋女士夫妇已无计可施。
他们不明白,家里条件不错,物质上对女儿很大方,她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全班同学以及家长都已知道她的这一毛病,这让宋女士夫妇觉得脸上无光。
听了他们的叙述,6138志愿者、心理咨询师胡莹洁向他们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他们的女儿拿了钱后并没有挥霍,而是悄悄夹在书里或者送给同学。随后,胡莹洁让这名女孩画了一幅有人、房、树的画。根据这幅画,胡莹洁读出她的心理压力很大,而且非常渴望亲情。通过与她交谈,胡莹洁证实了自己的推测。这名女孩说,在学校,因为学习不认真,老师不喜欢她;在班里,只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欣赏她的画;在家里,妈妈不喜欢她,因为妈妈经常对她做出伤心失望的表情。
这样,胡莹洁得出了一个结论———女儿“偷窃”是因为压力大、缺亲情,“偷”了东西后,可以释放一部分压力,也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听到这个结论,宋女士夫妇有些惊讶。经过片刻的反思,他们认同了这个结论。宋女士说,她确实不大与女儿沟通,而且一天到晚吼她,只关注她的缺点。
随后,胡莹洁对宋女士的女儿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建议宋女士夫妇要多关注女儿的心理感受。
他“偷”,因为养“宠物”、不平衡
近日,在市区某小学就读的四年级男生郝磊(化名)来到6138热线。几年来,他经常拿姑妈家的钱,为此,姑妈训过他,爸妈打过他,但都无济于事。家长不明白,姑妈一家对郝磊一家非常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天,6138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邓莉芳接待了他们。通过交谈获悉,郝磊的姑妈是房地产商,家境优越,郝磊的父母给姑妈打工,住在出租房里。每天放学后,郝磊都到姑妈家,和姑妈的女儿即他的表姐一起做作业。姑妈家有电脑,郝磊和表姐都迷上了在QQ上养宠物。宠物要吃Q币,Q币要用钱买。每当Q币不足时,表姐就到自己的房间,从没有上锁的抽屉里拿出钱来购买。而郝磊养QQ宠物的做法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自然也得不到那么多零花钱,但他实在难以抵抗这种网络游戏的诱惑,就偷偷从表姐的抽屉里拿钱。
看着郝磊丝毫都不觉得理亏的样子,邓莉芳问他是否羡慕表姐,郝磊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表姐养QQ宠物可以如愿以偿,而他却这么难,甚至还要被父母打?他不服气,也不愿戒掉拿钱的习惯。
随后,邓莉芳向郝磊的妈妈建议,以后尽量让郝磊在自己家里做作业,而且要帮助他远离QQ宠物游戏。
接待了这些来访,胡莹洁和邓莉芳感慨连连:孩子“偷窃”的行为的确不好,也的确让大人觉得脸上无光,但如果屡教不改,就说明大人的教育方法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找到孩子“行窃”的原因,靠打骂更非明智之举,治“盗”应该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