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耳其雇员们合影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在菲律宾开拓新市场3年,用华立集团员工张亮的话说,“最赚的就是经历,尽管生活真是无聊透顶”。眼看外派合同快到期了,他正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回国。毕竟在菲律宾安家不现实,家人也开始催促他该考虑终身大事了。
上世纪80年代,多少人为“公派出国”争得头破血流。如今,随着浙江企业大举“杀”向海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外派”。尽管比不上公派留学那么风光,工作的压力或许更大,但外派员工的高薪待遇、国内无法获得的独当一面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价值……出于诸多考虑,主动要求“外派”的人越来越多。
从“要我去”到“我要去”
国外开分公司、并购国外的公司、在国外直接设加工厂……浙江民企“走出去”的步子越迈越大。“今年外派员工的数量增长很快,大概比去年翻一番。”华立集团一负责人说。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副总兰天告诉记者,今年的外派员工也从去年的3名增加到6名。
与公派留学基本前往发达国家不同,企业外派开拓市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不发达国家,有些国家甚至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刚开始,公司征召外派员工,没人响应,毕竟没有先例,很多员工有顾虑。现在报名的人越来越多,要经过培训、考核,再决定人选。”兰天说,外派员工不光要有营销功底,还要掌握英语、财务、法律各方面知识,以方便在外处理各种紧急事务。
正泰外派到非洲的员工邱肇荣走访市场时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因为随处可以见到中国人甚至浙江人。“中国路桥、中海油、华北电力等公司都在肯尼亚、坦桑尼亚承担着建设项目;华为、中信也派过来大量人员开拓市场;长虹、奥克玛在肯尼亚有彩电装配生产线;海尔的路牌广告到处可见……”大量先行的国内公司,无疑增强了大家开拓市场的信心。
受表彰的外派员工外派,为自己寻找更大的舞台
“当初听到要我外派的消息,考虑了很久,但想着终于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舞台,就不想放弃。”宝石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分公司负责人阮海定说。
外派员工一般都比较年轻,他们没有太大的家庭压力和负担,主动选择外派的理由也更加充分。“刚进单位工作,每个月收入有限,工作也是从零开始。外派也是从零开始,但工资加上补贴和提成,收入可以达到现在的好几倍。”小王直言不讳,自己家里条件不怎么样,以后成家买房都要靠自己,外派最吸引他的就是短期内能加厚钱包,同时也能快速提升自己。
华立集团骆挺在非洲已经呆了整整8年,当初选择外派,是希望激发自己的工作激情,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他还呆在那儿,“非洲很漂亮,我很喜欢,现在回国还不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经历了多次外派,阮海定已经很有经验了:走之前尽量多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无论走到哪,先找老乡;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戴手表,口袋放点钱以应付意外。
外派并不一定美好
肖强被公司派到非洲一个基础建设项目,比起国内两三天一层楼的速度,非洲的工程进度可以用“极其缓慢”来形容。其他方面遇到的挑战数不胜数,出国前公司方就明说,国外条件比较艰苦,一个人得当一个团队来用,方方面面都得挑起担子来。有些困难真的超过了自己的想象,而且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无论先前会的还是不会的。
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开拓市场的张亮也很郁闷,预算是提前做好的,但房租涨价、生活成本提高这种事,根本无法预料,只能想方设法省钱。最受不了的还是孤身在外的无聊。“在国内从来不逛街,这里所有的商店商场都被我逛了不下3遍,一下班就回家,没有任何娱乐”。
确实,外派不是去旅游,而是要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果碰到反华势力强、政局动荡的国家,除了开拓市场还要学会自我保护。
企业之痛:费用大风险高
为了解除外派员工的后顾之忧,一般企业都会提供比较好的待遇。“到国外去建一个点,一个人一年就要花两三百万元,代价是比较高的。”兰天告诉记者,他们曾经想过,直接从所在国请人开拓市场,后来发现这样的外聘人才对企业文化不了解,效果并不好。宝石集团董事长阮小明说,曾经还把数十万元资金交给一个员工开拓非洲市场,结果一去不返。
“外派员工还是要自己培养,而且管理制度要完善。”华立集团一负责人说,他们对外派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年休假、探亲假、奖励机制,等等。
外派的费用除了员工工资福利,还包括当地办公费用、社会维护费用等。“原来以为非洲这样的国家,生活消费水平不会太高。派员工去了才知道,当地经济不发达,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食物非常贵。最怕的是生病,一个头疼脑热,去趟医院就要花几百美元。”骆挺说。
所以很多企业都选择从国内派一到两名主管,然后聘请当地员工。“尽管这样,随着市场的扩张,外派员工的人数还是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