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首先要培养好土壤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
“种文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深刻地体现了浙江省在现有条件下不断的创新。农村是一个文化不设防的地方,大家不要以为,互联网下乡了,DVD下乡了、游戏机下乡了,农村的文化工作就做好了。因为那里不设防,最最垃圾的东西总是跑得最快,农村里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土壤,不好的东西很容易进去。
我认为农民“种文化”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现在有一批敏感的人,尤其是广东人,农村只要有好的文化,他们就会带着资金和技术跑过去。所以资金是不用愁的,愁的是我们的农民准备好了没有,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考虑的话,就会形成一些好的思路。
今天的农村依然是文化的源泉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
我忍不住要抢话筒了,因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还为了急于要为农民“种文化”叫好。好在哪里?好在一个“种”字上。
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大部分的文明史是农民种的,今天来看,农民依然是我们文化的源泉。我们很多作品都是农民首先创造出来的,越剧哪里来的?是浙江农民那儿来的。浙江省在经济建设转型方面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省份,你们现在搞“种文化”,又在文化推动力上走在了全国前沿。
“种文化”促进城乡文化对接
清华大学史学博士魏万磊
“种文化”活动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是有利于农村的稳定,“种文化”活动会让农民体现出较高的集体责任感和纪律观念;其次是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种文化”促进了农民自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的自我管理;再次是有利于城乡文化的对接和互动,因为中国的农民是开放的,对于洋文化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同时,我认为,“种文化”活动要解决资金、人才、社会环境的支持等三方面问题;要建立一种传承机制,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促进农民文化与城镇经济文化的结合,形成互动、共生的双赢机制。
“种文化”,好创意遇到好时机
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
首先,我觉得这个活动创意很好。送文化下乡很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土壤,送下去以后也长不大。只有我们把农民原生态的文化、草根文化培育起来,强大起来,我们送进去的文化才能形成很好的作用。
第二,我觉得时机也很好。现在农民解决了温饱,尤其浙江农民,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那么在这个时候,农民需要文化,文化是有闲的条件下才有机会,通过组织一些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去消解不健康的文化活动。
以前可能老百姓主要是物质方面的需求,现在文化的需求强烈起来了,与文化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浙江日报等在这个时候组织这个“种文化”活动,时机非常好。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文敏 杨霞云 张瑜 金 毅 裴建林 邵全海 王坚颖
编辑:
董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