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了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化对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1)明确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基本内涵。创业创新是富民之本、强省之源。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八八战略”的深化,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浙江发展的总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形成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使全省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
(2)全面把握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培育创业创新主体,积极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不断健全创业创新机制,加快完善创业创新政策,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努力打造全面创新型省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
(3)进一步增强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紧迫感、责任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充分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体制机制的先发性优势在减弱,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不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全面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文化发展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主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充分激发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热情,不断增添各方面创业创新的活力,以创业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二、坚持把支持人民群众干事业、干成事业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根本之举,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
(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业创新热情、智慧和力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创新,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提高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层次和水平。根据我省发展阶段的变化,坚持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推进创业创新,促进创业创新向全民参与拓展、向注重创造拓展、向省内外结合拓展、向各个领域拓展,使全省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干部群众事业更加有成。
(6)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权益。推进创业创新,必须健全法制、完善体制,全面营造维护公平竞争、平等保护物权的社会环境。要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创造机会均等,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权利,形成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平等保护国家、集体、私人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物权,健全信用体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创业创新成果,形成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三、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动力源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7)继续解放思想。新时期新阶段要实现新发展、形成新优势,关键取决于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着眼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业创新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业创新的体制弊端,切实把解放思想体现到创业创新的各个领域,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集体、个私、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基础。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着力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
(9)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工商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内外上市、发行债券。
(10)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关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总结义乌扩权试点经验,进一步做好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关工作。
(11)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全面推进创业创新,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面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对外投资方式,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推动外贸出口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转变,引进外资从注重资金向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转变,对外投资从注重带动产品和劳务输出向更加注重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转变,积极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重视国际友城工作,加强境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更加注重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与交流。
四、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全面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努力掌握更多的自主优质知识产权。坚持把标准研制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修改。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大力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省。
(13)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和服务业创新,促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积极鼓励先进企业做强做大,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
(14)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要以政策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强化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林业、水利、湿地建设,促进生态建设,提高生态质量。深化节约能源的政策举措,依法淘汰技术落后的高能耗工艺装备,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创新污染物减排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在不断深化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面上企业污染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5)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创新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要深入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好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16)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研究制定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和建设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政策,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进一步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合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在全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继续重视支持山区和海岛地区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完善省域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提升城市功能为重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积极培育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7)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就业、收入、看病、社保、住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众化水平。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强在职培训,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率先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制度实施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统筹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倡导文明健康生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8)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推进创业创新的内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创新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总结推广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情沟通等好的做法和经验,深化和完善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切实维护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人民群众创业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19)切实保障民安。推进创业创新,必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推广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建立经常排查矛盾、及时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坚持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关键环节,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20)大力培养和引进创业创新人才。推进创业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一批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骨干,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各方面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博士后科技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创新载体,完善有利于国外省外高端人才在浙江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提高企业家素质,切实增强企业再次创业能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造就一支与我省产业升级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高校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21)加快形成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活力,必须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应用导向和业绩导向,健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大胆把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定期评选浙江省特级专家,健全优秀人才津贴制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2)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是集聚人才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倡导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宣传各类人才在创业创新实践中的贡献,树立先进典型,普遍形成爱才惜才、识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使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业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业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业创新愿望得以实现,让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七、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3)巩固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全省人民推进创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24)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发掘浙江历史文化的丰厚资源,立足浙江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培育文化创新主体,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创业创新的舆论导向。
(25)大力弘扬浙江精神。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创业创新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进一步发扬浙江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优秀品行,弘扬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承,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在创业创新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八、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坚强保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6)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创业创新实践。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活动,认真学习党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以创业创新实践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27)各级领导班子要成为推进创业创新的坚强领导集体。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是推进创业创新的根本大计。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认真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把创业创新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机构的重要教学内容,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创业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创业创新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大胆选拔坚定贯彻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新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28)党的基层组织要成为推进创业创新的坚强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创业创新的具体组织者。要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重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工作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29)广大共产党员要自觉成为创业创新的先锋模范。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广大党员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带头创业创新的实践者。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在有条件的县(市、区)进一步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和拓展党员人才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对党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创业创新本领,充分发挥党员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创新的模范作用。
(30)以优良的作风推进创业创新各项任务的落实。优良的作风是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保障。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委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创业创新的具体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抓好创业创新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分解工作任务,确定责任主体,明确工作要求,密切配合协作,加强督促检查,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各项工作的落实。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我省增创新优势、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谱写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