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1月2日电 35年前,刚刚入党的26岁年青小伙葛民曹对着鲜艳的党旗,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转眼间春去秋来,光阴如箭,他写了厚厚35本的日记,当年的小葛也成了老葛书记。近日记者来到湖头村,翻着葛民曹一本本发黄的日记本,见证的是岁月沧桑时代巨变,记录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不变的忠诚。
35本日记都是一篇篇“史记”
葛民曹第一本日记写于1972年初,因为买不到日记本,他就用白纸自己装订成册,封面上写着:“毛主席指示,不违农时,减少误工,也十分重要。”葛民曹说,当时农业学大寨,农业生产是第一件大事。
1972年1月1日是葛民曹日记的开篇,他在日记中写着,“同民治架广播一天。”葛民曹解释说,当时他是村里的线务员,那天,他和同伴民治一起为村里架设广播线,忙到天黑才回家。
葛民曹每晚坚持写日记,内容很简单,一般只有寥寥数语,有时只有一句话。但是1975年2月6日那天却是空白,葛民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天我结婚。葛民曹29岁才成家,在那个年代属晚婚了,他那时担任大队治保主任,天天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个人事。后来有2个媒人来说,都是同一姑娘,葛民曹觉得那是缘份。
记者在葛民曹日记上看到,1981年6月15日和16日分别写着“前洋分田一天”、“上高家园分田”。葛民曹说,前洋、高家园以前都是集体土地,那几天在张罗分给个人。当时他正担任大队长,从报纸、电台里听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具体如何办,迟迟没收到有关文件。看到人家分田承包热火朝天,葛民曹坐不住了,和其他大队干部一合计也丈量土地、水渠,清量农具等干起来,结果不但村民热烈拥护,还得到上级的表彰。那一年,村里的稻子获得空前大丰收,他在日记上写着“承包制革了大锅饭的命,治了懒汉的病。”
往事如烟弥足珍贵
葛民曹告诉记者,他出生于贫困的农家,3岁时父亲去世,是母亲独自一人把他们兄弟俩拉扯大。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没钱,学校老师主动找上门来劝他上学,并减免学费,村里还给他发了生活补助,这才读完了小学。1961年,葛民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岔路中学,因家境太贫困,便丢下书本回到村里务农,从生产队会计一直干到村支书。
1988年7月30日,宁海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湖头村也遭受巨大的损失。记者在葛民曹那天的日记里看到“洪水”两字,还详细记录着村里淹了多少人家的房屋和田地,冲走了多少家禽牲畜等。分配救灾粮食时,按照规定,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可以优先分到25公斤大米,他母亲符合这个条件。但是他却说母亲先不要领粮食,等其他村民领过后再去领,结果那次大灾村民们基本都领到了救灾粮食,唯独葛民曹家里没有拿到过1公斤大米。
在葛民曹担任村干部的那些年月里,他每年正月初一日记本上记得大都是忙工作的事。如1984年正月初一,他写着的就是两个字“修路”。葛民曹回忆说,湖头村地方偏僻,外出不方便,村里早在商议要修条路。初一那天一大早,他就挨家挨户叫起了修路的村民,担土填路修水渠。寒冬腊月,渠水刺骨,葛民曹二话不说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跳进水渠中。那年初一,大伙干了整整一天才歇工。葛民曹说,现在想想还应照顾村民劳逸结合,但当年大伙心齐气足的那股干劲,至今回忆起来还令人感动。
袒露心迹最对不起的是家人
葛民曹入党35年,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他常说,这辈子问心无愧,唯一对不起的就是家里人。因为埋头忙工作,他儿子、女儿出生,母亲过世,都没能赶到现场。1979年,上级号召计划生育,要求干部先带头,很多人有顾虑和抵触情绪,葛民曹说服了妻子、母亲,第一个接受了结扎手术,还被派到各村“以身说法”做宣传。葛民曹说,这是一场对农村传统习俗的挑战,家里人都承受很大的压力,但都挺过来了。
1981年3月23日的日记里,葛民曹写着“去桥头胡医院”几个字,这是他心头永远的痛。1980年底,葛民曹4岁的儿子患角膜炎,天天喊眼睛痛,妻子着急,催他好几次,让他带孩子上医院看,但葛民曹那些日子村里事特别多脱不开身。到了第二年开春,儿子痛得天天哭,说眼睛看不清了,葛民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3月23日那天他带儿子到桥头胡镇医院,医生检查后连连摇头,太晚了,太晚了。
葛民曹儿子很聪明,学习很努力,就是眼睛坏了,看不清楚黑板、书本,小学毕业后没法继续上学,就在村里打工。后来因眼睛不好使,被钢筋砸了腿落下终身残疾,在家里靠低保生活。但儿子理解父亲,说“我知道父亲很后悔,也很内疚,我从来不向他提这些事。”
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在葛民曹已从村书记岗位退下来了,但是却难得清闲下来,而是热心参加村里的各项公益活动。翻开最近2年的日记,常常写着“填表一天”。他解释说,这是他志愿参加“农业普查”、“人口普查”、“地籍普查”等工作。前些日子,他又参加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日记里写的是关于派发问卷,走访老人的记录。
有空的时候,葛民曹喜欢翻35年来的日记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前些日子,有个村民记不清楚自己老爸去世的日子,到葛民曹日记本上一查,居然记得一清二楚。大伙说,老葛的日记本就是我们村里的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