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杭州“民工学校”的发展轨迹
2000年,杭州就开始了在建筑工地开设民工学校的探索;
2003年,杭州市创建民工学校的做法开始在全市进行推广,并将民工学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
2006年,杭州出台规定,要求在杭州市工程造价在500万以上的建设工地,必须建立民工学校,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将民工学校的建设向制度化、标准化推进;
2007年,杭州将建立民工学校与企业申报省级建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相挂钩,国家建设部等五部委发文,要求以杭州等地为样板,在全国开展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杭州成立,同时杭州建设工地民工学校建设领导小组。
评论 关爱民工 促进城市和谐
掐指算来,杭州推行开办民工学校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现在,只要你在杭州随便走进一个上规模的工地,在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下,几乎都能在成排的蓝色简易工房中,找到一个挂着“民工学校”匾牌的教室。或先进、或简陋的教学设备,或充足、或简单的课程安排,都成为民工们下班后的一个去处。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在一亿多流动人口中,30%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人,也就是“民工学校”所面向的“学生”。而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杭州建筑业中72%的农民工都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25岁到35岁的青壮年年龄段。技术水平缺乏、道德法制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在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
如何让民工实现“变身”,尽快融入城市,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开放的胸怀和友善的态度,也是我们构建和谐城市的需要。
办“民工学校”就是实现途径之一。从民工来讲,能够从民工学校获取技能培训和生存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归宿感和认同感;而建筑企业能够籍此加强对民工的管理和组织,塑造出具有人情味的企业氛围;城市管理者来讲,可以借助“民工学校”,为民工送去关爱,消除民工与居民间的隔阂。可谓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多办办,又何尝不可呢?
在采访中,甚至一位民工这样告诉记者,从这个工地换到那个工地,他们会感觉很正常,但从一个有民工学校的工地换到一个没有民工学校的工地时,他们可能就会感到不习惯。在民工兄弟的心目中,民工学校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级的待遇”。
杭州的步伐迈得早,也迈得好,但困难仍然存在。“现在杭州正在举办的700多所民工学校,10万多名民工,义务讲师团和志愿者服务队的‘老师’还远远不够”,一路看着“民工学校”发展起来的杭州建管站余子华书记如此真切地告诉记者。
在几个小时的采访中,余子华不只一次地希望记者,能通过媒体力量,发动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工学校”的活动中去。作为管理方的他,也已经通过自己的力量,组织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志愿者服务队”,社会上许多热心人士先后为民工兄弟们上过课,作过讲座。
在社会的力量的支持下,“民工学校”的发展逐渐呈现了昂然生机。
“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参加我们的服务队,为民工兄弟讲课”,余子华真挚地向热心市民们发出了邀请。
伸出热情的双手,你也可以站到“民工学校”的讲台上,为民工学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