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近日,永康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小洋(化名)在一张自制的“妈妈银行”存折上划入了两笔账。“以前只知道向妈妈要钱、马上花掉,现在知道要存下来,省着用。”
“妈妈银行”的参与者就是家庭成员:妈妈掌管“银行”,孩子就是“储户”,妈妈给儿子立下了存取规则:每100元存一个月(30天计)利息5元,按月结息,当月没有取款可以利滚利;本着存取自由的原则,鼓励多存多利,存取时须有本人签字方可生效。
小洋的妈妈徐爱群协助丈夫打理永康市远方工贸有限公司。有一次,她给了儿子100元,一天就被花掉了,看到儿子花钱大手大脚,本身也在自学理财的她觉得应该教孩子理财,而这些技能从学校里很少能学到。
徐爱群把“妈妈银行”的开业经过写进了自己的博客,许多家长回帖说,这个方法好、有创意。一位家长说,家庭模拟存钱取钱的环境,让原先有多少花多少的孩子认识到了赚钱不容易,这对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很有好处。
“孩子过早和金钱打交道不好?”一些家长对此也表示疑虑:孩子这么早就学习储蓄,会不会养成斤斤计较的毛病?是不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到大学、社会上后再学习理财知识?金华一位同样开设了家庭虚拟银行的张女士说:“上小学的女儿只存不取,像个‘小财迷’。”
对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杨柳勇认为,“妈妈银行”的方式可以尝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中普遍有这样的观念:理财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理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的孩子一般要通过一定的劳动付出获得收入,理财观也比较成熟。而在我们社会里,家长往往给了钱,缺少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这对孩子并不是好事。
理财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社会人士的普遍感受。自己的理财教育是否晚了,对下一代如何引导?在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上,“妈妈银行”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和争议。有网友指出,金钱的社会功利属性较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占据太大位置为好。有网友则认为“妈妈银行”做法不错,理财教育要从小抓起,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让他与成人世界隔离,还是要早点适应社会。也有网友认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要正确引导,储蓄是一个方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