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1月20日,在平湖新埭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张建嫦,领到了浙江省的第一张“居住证”。这意味着,在浙江实行20多年的暂住证制度开始画上句号,新的“居住证”时代来临。
去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正式提出,“改革农民工登记管理办法,加快相关立法修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取消暂住证制度,转而实行居住证制度”。
今年4月,浙江省将嘉兴市列为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嘉兴市随后把南湖区建设街道、余新镇、嘉善县姚庄镇、平湖市新埭镇列为试点镇。截至目前,嘉兴外来人员数量达180万人,相当于户籍人口的53.7%,是全省外来人员占比最高的地区。
今年9月25日,嘉兴市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成立新居民事务局,负责外来人员的服务管理。新居民事务局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11月22日下午,在平湖市林埭镇“新居民事务所”,来自湖北的熊亚东和熊江锋写了一份《新居民登记表》,5分钟后,两个人的信息就进入平湖市新居民统一信息平台,从这天起,他俩成为了平湖的新居民。
当服务人员将簇新的居住证交给这两位20多岁的小伙子时,他们欣喜不已,翻来覆去看得十分认真。
持卡女孩的幸福憧憬
28岁的张建嫦是平湖新埭镇一家箱包厂的员工,去年11月20日,她和9名在新埭的外来务工人员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身”——上午10点,她从新埭镇新居民事务所领到一张绿色的居住证,这是浙江省首张属于外来务工者的居住证。此举标志着浙江省将全面告别沿用已久的暂住证。
“我们打工的今后就是新居民了。”张建嫦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2002年,张建嫦从嘉兴学院毕业后,作为现在这家箱包厂第一批引进人才来到了新埭。很快,在企业的帮助下,她拿到了暂住证。可持证在手,她心里却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我只是来新埭打工的一个外来妹。”张建嫦说。
张建嫦是广州花都区人,她说从小在她生活周边,就有大批南下打工的人,“打工仔”和“外来妹”是他们统一的名字,而这称呼本身就使得他们与本地人有了尊卑之分。多年后,当她意识到自己也成为一个“外来妹”时,心中自有一份不为别人理解的酸楚。
这份酸楚产生的不仅是个称呼问题,更多的还是现实遭遇。一次她去办失业保险,经办人员对她说,你是外地来打工的,户口不在我们本地,办不来,你必须到户口所在地去打证明。一次次类似碰壁之事,让她感到心凉。
一张居住证,让张建嫦原本浮着的心定了下来。她告诉记者,经她了解,有了这张居住证,今后大病可以享受政府救助,还可申请当地经济适用房和落户平湖。“一句话,与本地人没啥两样了。”
如今,张建嫦对未来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憧憬——今年在嘉兴买套房子,明年把婚事办了,再添一辆车子……
期待拿卡的看到了希望
今年27岁的小王6年前从安徽来到嘉兴,目前在市区一家企业上班。听说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消息后,小王兴奋地说:“那我今后也是嘉兴人了。”
小王说,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不管在一个城市干了多久,工资待遇如何,总会有一种身处异乡的感觉,因为你干了多少年并没有人在意你,也不会因为你干的时间长而得到特殊的照顾。居住证改革恰恰体现了你为这个城市奉献的越多,奉献的时间越长,那么你就可以从中得到越多的实惠。这对外来人员来说,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从政府的改革中,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对外来人员称呼上的一种转变,更多的是让他看到了工作在嘉兴的希望。
来自四川的姚玉山说,以前不管工作多卖力,总感觉还是个外地人,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你对嘉兴贡献大,那么就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采访中,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认为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关注外来人员的工作、生活等各个层面,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属于本地人,外地人的民生问题同样得到了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