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自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各种各样的捐书活动就没有停过,读小学的两年来已经捐了七八次,老师还规定每次至少捐两本,也不知道都捐去了哪里。现在,家里能捐的书已经捐得差不多了,再这么下去,是不是要把儿子没看完的书也拿出来捐呢?”昨天,市民周女士打进早报热线,对老师“强制捐书”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捐什么书”最让家长头痛
在杭州一教育网站上,不少家长也发帖诉说了对“捐书”的无奈。对于学校组织的捐书活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支持,但“捐什么书”的问题却让不少家庭觉得为难。
“所有的书都是我们精心挑选回来的,有些书还让孩子做了读书笔记,根本舍不得捐。”很多家长主张把那些值得精读的书留下,把漫画书、杂志等捐掉。不少家长因此对捐书活动的意义提出了质疑:如果捐给结对学校孩子们的都是这些书,那捐书还有多大意义呢?
自己心爱的书舍不得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能不完成,不少家庭最后只能选择另一种办法:到书店买新书。“有时候想想还不如直接捐买书的钱,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去买他们自己喜欢的书。”对于这位家长的提议,很多人表示赞同,但也有家长担心:“如果班上其他同学都捐书,就我们家捐钱,老师肯定不会同意,而且还可能对我们有看法。”这样一来,原本为了帮助困难孩子的捐书活动就成了家长眼中的“鸡肋”。
捐书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分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都组织过此类捐书活动,除了捐给结对的贫困学校,还有一些是捐给学校图书馆或所在社区的,而有些学校的“班级书吧”也是由班里的学生捐献设立的。
“有些家庭舍不得把看过的书捐出来,更多是因为感情因素,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适合的书籍是不同的,比如一、二年级的拼音读物,高年级的孩子肯定不会再去看。”江心岛小学副校长毛燕青认为,阅读是一种过程,孩子在读书时的收获是最重要的,像一些教辅书、故事书、智力开发书等,完全可以以“图书漂流”的形式让更多的伙伴分享,而同伴之间对于同一本书的交流,也可能会让孩子们得到更大的收获。
“学校每学期初的捐书活动中,学生们交上来的图书里确实有20%左右的书是新书,但书的新旧并不是关键。”毛校长认为,捐书是一种自愿行为,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在捐书的同时学会分享,“如果把捐书变成一种任务,让孩子们觉得捐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捐书也就失去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