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入临安,涌入眼帘的是遍山的绿,让人心底赞叹一声,这里不愧是浙江的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
俗话说,靠山吃山。山上的确能“长”出大量的经济效益,可最原始的产品毕竟不能产生高附加值。于是,聪明的临安人动起了脑筋,把这道看似简单的“吃山”题做成了一道道复杂得多的“应用题”,加上了各种科技、品牌、包装含量之后,那漫山的绿,终于成了真正的“摇钱树”;那遍地的果,终于成了累累的“金钱果”。
民间故事①
助长杨桐苗
用的是“音乐”
站在吴林土的园子里,你会听到两种声音,一是“滋滋”,一是“沙沙”。前一种是吴林土放给树苗听的“音乐”,而沙沙的风吹树苗声,则是对他的最好褒奖,明年年初,他精心培育的杨桐苗就可以上市了。
杨桐对于中国人来说挺陌生,但是在日本它是祭祀用的重要摆设,一直以来,日本大量从中国进口杨桐,吴林土他们当时都通过请农户上山采摘野生杨桐来完成订单。
能不能把杨桐移植到山下人工栽培呢?2004年,吴林土在试验田里以最原始的方式播种了杨桐苗,可几个月后,苗没长出来,倒是长出了一堆杂草。“心里难受得很。”吴林土长长地叹了口气。
农民出身的吴林土立刻意识到肯定是土质不适应杨桐生长。于是他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了营养土的培育。搞了整一年,专门配置的营养土才成功,杨桐终于开始出苗了。
不过,吴林土显然不满足于此。就在今年年初,吴林土又有了新主意,他偶尔听说外地的一个研发中心一直在搞苗木促长研究,于是迅速找上门去寻求合作。反复实验之后,这种音乐促长技术终于“落户”杨桐苗种植区。
走进吴林土的科技园,苗木丛中发出了“滋滋”的声响,吴林土称它为音乐,但其实听起来像是噪音。“可别小瞧它了。”吴林土指着今年4月初种下去的苗木说,这些苗才半年就已经有60厘米高了,而在没受到音乐影响的试验苗明显要低上20厘米。
“日本都不一定有这乐技术。”吴林土有些得意地说。
民间故事②
毛笋带壳烧
改了祖传法则
罗春媖是做笋生意的,可要不要做带壳的笋生意,她犹豫了很久。最后,是两样带“壳”食品让她坚定起来:蛏子带壳烧味道很鲜,粽叶裹出来的米饭很香。“笋肯定也可以,那样可以最大限度保持笋的鲜味。”
对于这个“怪想法”,当时研究人员心中没底,把笋剥壳烧,是老祖宗留下的烧法,多少年没变过。而且笋壳不像粽叶,既粗糙又长满了毛,一下锅水面就漂着一大层,刚开始做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吃。
罗春媖把研发的技术人员聚起来钻研,终于试出了用发酵技术软化壳外面的毛,让毛和壳紧紧“长”在一起的办法。
笋壳的毛是解决了,罗春媖开始考虑起了包装的问题,以往大多数笋加工后都面目全非了,如今,罗春媖想,既然笋壳都保留了,索性在包装上把整根笋都包进去算了,这样大家就能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更相信产品的品质:“我们就是要做到和其他的产品不一样,只有跳出老想法做产品,才能挖掘出更大的利润。”
今年上半年,带着壳的笋开始打进上海市场一炮走红,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改变老祖宗留下来的烧笋方式真有创意。而在香港,一位客户甚至掏了1500元买了五公斤笋,还要了罗春媖名片,说要回去好好研究,看能不能打进国外市场。
“如果我们的笋还是剥了壳的,还和十年前的产品一样,有人会出1500来买我们的东西吗?这就是创新的价值!”罗春媖笑笑说,而此时,她厂里25万斤的产量早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民间故事③
机剥山核桃
发明源自争吵
“真是太神奇了,比手锤快多了!”每当卢春贵打开手剥山核桃自动加工机时,围观群众总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声——以前他们生产的手剥山核桃是由工人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老卢的手剥机有点像碾米机,将一畚箕的山核桃倒进上面的漏斗,随着震动,开裂的山核桃便哗哗地从机子下方的口子里吐出来。
“这样子我就省心多了。”一旁的妻子乐滋滋的笑。以前,每到山核桃丰产要加工的时候,都是他们夫妇因为完不成定单而频发“战争”的时候。去年10月,他们还因为2天之内完不成一个3000斤的“大单”而大吵。吵完之后,卢春贵终于开始琢磨设计台机子来剥山核桃。
今年春节过后,卢春贵“偷偷“跑到10公里外的一家车床厂正式“研制”起手剥机。到了6月,卢春贵抬回家一大堆的零部件,在家里组装出一台试用手剥山核桃自动加工机。
看着敲裂的山核桃滚出来,妻子服了。经过反复实验,刚开始敲不到小山核桃、敲力不均等问题最后都被卢春贵一一解决。今年9月,第一台“全功能”的手剥机诞生了,卢春贵生意大好。
手剥机发明出来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山核桃加工商向他下订单要求订购手剥机。卢春贵也不搞“技术保密”,目前,有40多家工厂都用上了他的手剥机。
“我现在正在研发一种能敲打任何坚果的机子。一旦成功,市场前景肯定很好,说不定还可以出口。”卢春贵说得很认真。
民间故事④
“迷你”小番薯
卖出苹果价
五元一斤,你说这是什么东西的价?苹果?不是,是番薯。
王云洁种的番薯跟普通番薯不一样,它每个不过一两重,块头不大,价格不小:市场价每斤接近五块钱,是普通番薯价格的10倍。
价格这么贵,但王云洁却一点不愁销路,因为这些“迷你”番薯小身材有大花头,还有粉甜型、软甜型、水果型之分。光是今年下半年,杭州的各个茶楼就向他订了10多吨的量,一家超市还和他签订了长期订购合同,“现在几乎供应不过来,城里人很喜欢吃。”
王云洁知道番薯的价格高,其实是背后的科技含量高,“个头专门要做小,是考虑到城里人现在吃的少。”王云洁在最初想到这个“产品”时就已经有了框框,四处“取经”后,他才从浙江大学找到了他所要的番薯新品种。
“而且这种番薯不用施肥,比普通番薯提前3个多月上市。”王云洁笑了,新品种不但符合他的要求,还“附送”了两个更好的优点,怪不得王云洁下了决心干起了这番事业。
王云洁今年成功了,新想法却已经冒了出来:要对番薯进行机械分级、这样分级更加精确;要开发新品种,使市场四季都有番薯买;要开始制订番薯的质量标准,全力推广……
绿色的事业里,王云洁好忙!
◆市长点评
绿里炼出金
李文钢临安市副市长
“生态”是临安的一张金名片。临安人已经越来越发现绿色生态的经济价值,大家都知道经过创新,能从绿色生态中取得巨大利益。
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绿色高效产业让临安人尝到了甜头。民间创业创新力量不断膨胀,当年手剥山核桃的创新,“一砸砸出了3000万”。
现在,政府依然在鼓励、支持绿色创业创新,引导绿色创业创新。提供相应优惠条件,希望发挥民间力量,通过增加科技投入等方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还要鼓励临安人把原来的小打小闹做大,做精,做强,做成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除竹笋、山核桃之外临安新的“摇钱树”。
我们相信,通过创业创新,临安能更好地在绿色中炼出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