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30日讯
近日,记者走访舟山一些大中学校了解到,一些寒门学子在接受集体或个人施与物质帮助的同时,“道德协议”“感恩规定”往往使他们承担着较大的思想与心理负担,有待引起重视。
今年就读高二的刘姓同学幼年丧父,靠母亲辛苦劳作维持家庭生计。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政府和结对者资助的她坦言,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的身世,害怕看到别人同情与异样的目光。由于每月生活费有限,她省吃俭用,不愿轻易伸手向资助者寻求帮助。小刘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就需要以好成绩回报,只要自己成绩一退步,她就十分自责与难过,久而久之,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压力,令其时有悲观与消极之感。
据了解,持有类似心态的寒门学子为数不少,有些学生接受了贫困补助,觉得自己好像被贴了标签,不知该如何应对周围的环境,倍感不安、孤独,甚至焦虑、抑郁。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提供的情况表明,在慈善捐助的对象中,受资助者大都希望保密。为避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慈善总会给他们写的信都不寄到社区,而是直接寄给本人,且不用标注“慈善总会”的信封。
记者采访中,一些寒门学子表示,他们时有自卑心理,且会给自己设限,不敢吃好、穿好的,连购买必备的学习用品也要掂量一番,生怕遭受非议。“受了资助,就希望自己能努力表现好点,但心里很累。”去年大学毕业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小汪表示,自己心里很感激那些帮助过她的人,但周围的人总提醒自己要感恩,要回报,令自己心情时有抑郁。“表现不好时,都不敢跟捐助者联系,觉得很对不起他们。”小汪说道。
“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补助,更需要精神鼓励与开导,帮助其塑造自尊自强的健全人格。”浙海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王利明表示,贫困生的心理负担主要在于交不起学费,以及校园学生间消费方面的差距,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适时引导,易使寒门学子走向偏端。
如何引导寒门学子缓解心理负担?浙海院心理教育中心的丁芳盛老师认为,需要淡化其贫困色彩,帮其分析、看清楚现状,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促使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打好基础,专注学习与未来发展。“他们的确期待经济上的帮助,但更期待真诚友善的理解。”社会和学校需要给予贫困学子适度的关注,营造宽松、宽容的氛围,有助于他们缓解或释放在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促使他们阳光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