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中的“宫”象形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土筑高台及宫殿
浙江在线12月05日讯
12月3日,中国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教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昭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良渚古城的重大发现,好比当年发现了特洛伊城,不仅对中国,也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良渚古城气势之雄伟不亚于特洛伊城
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特洛伊城。公元前十二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战争延续10年之久,史称“特洛伊战争”,特洛伊也因此闻名天下。
特洛伊是公元前16世纪前后为古希腊人渡海所建,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时,颇为繁荣。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始于19世纪中期,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
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9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遗迹,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这些建筑虽已倒塌败落,但从残存的墙垣、石柱来看,气势相当雄伟。这里有公元前2600—公元前2300年的城堡,直径达120多米,城中有王宫及其他建筑。
据目前勘探和试掘的初步结果显示,绵延围合长达6000多米、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约40-60米,部分地段地表上仍还残留4米多高的城墙,可见当年城墙之雄伟。
“在我的印象中,殷墟的城墙是用土夯筑成的,而良渚古城用石头奠基,更为牢固。”毛昭晰说。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良渚古城是当时天下万国林立时期最大的古城;另一位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多次实地考察后指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在良渚古城内,规模宏大的莫角山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土筑金字塔”,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93年经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证实,这是一处人工堆筑厚度可达10余米的超巨型礼制性建筑基址。莫角山遗址上,还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3个人工堆筑的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
莫角山西北角,就是曾出土神人兽面纹“琮王”的反山墓地,尽管只发掘了一半,就出土11个墓葬、500多件精美绝伦的玉器。在莫角山周围,东北角有马金口遗址,出土过约7米长的大方木,可见那里的建筑不会是一般的建筑。东南面有钟家村,出土过大玉璧;西南面有个桑树头遗址,出土过重要的玉器。
考古专家认为,在莫角山这个长方形土台上,有精心夯筑的地基,成排的柱洞,有用大方木构建的梁柱和用土坯建造的墙体,一定有成组的大型房屋建筑。“很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宫殿!”1996年,严文明在《良渚随笔》中兴奋地写道。
莫角山遗址象形中国文字“宫”
毛昭晰用象形文字写下“宫”字后说,莫角山遗址是一个人工堆筑的巨大土台,或者良渚古城的城墙,就像“宫”字下面一个方块;土台上面有宫殿等建筑物,就像小方块;建筑物有屋顶,就像宝盖头。“我猜想,‘宫’字会不会就像莫角山遗址之类的人工建筑物?”曾攻读过中国古文字学的毛昭晰说,良渚古城周围可能还有城廓,存在一个王宫之类的中心,这种组合不是偶然的。
毛昭晰回忆,1986年左右,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来到良渚,坐在莫角山土墩上,望着周围的环境,久久沉思,嘴里一遍遍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苏秉琦先生说的‘就是这里’指的是莫角山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现在,良渚古城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当年苏先生的推测,非常了不起。”毛昭晰说。
新闻名片:毛昭晰,浙江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史前史和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有很高的造诣。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51年起先后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曾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顾问,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名誉馆长,浙江省图书馆学会会长,浙江省考古学会会长,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会长,浙江省老教授协会会长等职。著作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