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省发改委、省统计局日前联合发布的《浙江省2006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06年度我省城乡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四大领域的统筹水平较之上年全面提升,综合评价得分为65.88分。这意味着我省城乡统筹进入整体协调阶段,迈上了新的台阶。
处于初步统筹阶段的市县全部消除
2006年,我省统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市、县三级统筹水平全面提升,处于初步统筹阶段的市县已全部消除。
评价结果显示,全省11个市的评价得分均在50分以上。宁波、嘉兴、杭州、舟山、绍兴和湖州处于整体协调阶段,温州、金华、台州、衢州和丽水处于基本统筹阶段。
按一级财政体制结算的60个县(市、区)的统筹水平也明显提高,进入整体协调阶段的数量从2005年的12个增加到26个,新增诸暨、德清、玉环等县(市);景宁、泰顺、庆元等8个县新进入基本统筹阶段。
统筹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后进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间统筹差距逐步缩小,这是2006年我省城乡统筹的一个亮点。
从发展水平看,20项指标中有14项的目标实现度超过65%,其中,“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更是达到了89.8%。
从发展进程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市)相对快一些,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县(市、区)则相对慢一些,各县(市)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评价得分最高值与最低值县(市)之间的差距从上年的37.06分缩小到21.58分。
从四大领域的实现度来看,差距进一步缩小,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目标实现度差距比上年减少了0.36个百分点。
更关注民生和生态建设
评价结果显示,2006年,全省各地统筹目标更加明确,统筹重点更加突出,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和生态保护。
体现民生的具体指标如“环境质量综合评分”、“城乡信息化水平比率”、“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率”、“城乡人均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支出比率”、“城乡低保水平差异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倍数”等目标实现度都在65%以上。
生活在浙江的人们也亲身感受到种种有形的变化和无形的保障:率先免收农业税,率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施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率先实行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类专业免费就读制度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制度,全面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省委、省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合力,越来越健全的社会保障“网”,使浙江城乡差距日益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