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2020年,浙江城市化水平将达70%左右,城镇人口为40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为4000平方公里;届时将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地区的国际门户、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商品流通基地和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在昨天省建设厅牵头主办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评审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建设部等单位的专家为我省未来十多年的发展战略“把脉”。上一版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由国务院于1999年批准实施,是国内首个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如今,浙江迈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应运而生,在成果初稿上,记者获悉了未来13年的浙江蓝图。
城市化产业群规划要点解读——
金华-义乌将成浙江“第四城”
谁是浙江的“第四城”,这个话题曾经在几年前红极一时。如今,随着《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成果初稿新鲜出炉,浙江“第四城”浮出水面——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浙江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将建成9座特大城市,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有4座,分别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
2020年,浙江的重点城市将差异化发展。其中,杭州城市人口将达400万人,城市职能定位于生活品质和文化创意之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服务、金融贸易服务、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娱乐、高等教育、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宁波城市人口将达250万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服务、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和重化产业基地、商贸流通服务、高等教育等职能;温州城市人口将达260万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商务旅游服务、海洋经济服务等职能;金华—义乌的城市人口将达200万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博览、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通、文化娱乐等职能。
绍兴、台州、嘉兴、湖州和新崛起的余姚—慈溪等5座城市将发展为城市人口100~200万人的特大城市。
环境保护规划要点解读——
野生华南虎或可再现浙江
规划把建设生态大省作为支撑体系的第一重点提上日程。城镇群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近郊范围主要实施城市沿江滨水带、湿地风光型主题公园、城市绿心、大型城市郊野公园四大模式。
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的重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在规划中,到2020年,全省各类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区占陆域面积将由现状的9%提升到15%。目前,浙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4处,省级森林公园43处。此外浙江还拥有众多的滩涂湿地及岛屿,以及大量的人文古迹如良渚文化遗址群、河姆渡文化遗址等。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条例严格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的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位于浙西的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是亚洲唯一的热带—暖温带(海洋性)地带性生物群落交错区,其主要保护对象除了冷杉、亚热带木群落外,还有濒临灭绝的野生华南虎。如今野生华南虎随着近日的“虎照疑云”而让国人更为珍惜和爱护,如果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得当,也许未来在浙江可以重现野生华南虎的身影。
资源集约节能规划要点解读——
从按需投放土地
转向定额供给土地
根据规划,今后浙江将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实时监控,从按需投放土地转向定额供给土地的管理方式。对于城镇和工矿闲置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低效闲置用地,将进行整治,宁波、嘉兴、杭州等城市是重点,重点加强对环杭州湾地区村庄的整理工作。此外,对甬台温沿海地区将盘活利用现有的废弃盐田、围垦区土地资源;绍金湖衢温等地区,则重点加强低缓丘陵地区的提地整理,调整山林地的土地资源结构,为城乡发展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在节水方面,规划提出“构筑体系,积蓄循环”的要求,构筑体系指建立城镇用水的综合循环体系,积蓄循环指水资源储蓄工程和再生水利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