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陈胜伟)人们做家具、装饰装修房屋都要使用木材,能否把浙江资源丰富的竹子“刨”成薄片,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取代木材的新型贴面装饰材料?浙江林学院李延军博士和他的同事把这个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研发的“刨切微薄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竹材加工领域的空白,并先后获得近10项国家专利。近3年来,从小小的竹子里“刨”出了2亿多元的财富。
贴面装饰装修用的薄木主要由优质硬阔叶材刨切而成,但一些珍贵树木生长周期长,资源日益匮乏,极大地影响了产业的发展。而竹材具有纹理通直、色泽淡雅等木材所没有的独特质感,且材性与珍贵木材相近,是理想的装饰材料。多年来,竹业界一直在期盼——用竹材开发出像刨切薄木那样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贴面装饰材料。
由于竹材直径小、壁薄、中空、有节,不能像木材那样直接锯成方材,水煮软化后进行刨切。若要对竹材进行刨切,必须先将竹材经过系列加工胶合成竹方材,经水煮软化使其具有较高的塑性后才能刨切。
2001年底,李延军博士与刘志坤教授、杜春贵副教授以及有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项目进行全面攻关。当时他们就碰到了两大难题——胶合的竹方材耐不住水煮,很快会开裂;水分进不了竹方材,刨切很困难。
李延军是个倔强的人,认定的事就不会放弃。靠着仅有的10万元经费,项目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他们向地板厂、木材厂借用设备,晚上等工人下班后集中精力攻关。李延军说:“为了将竹板冷压制成竹方材,必须等工厂用过的热压机自然冷却后才能使用。而冷却时间至少要5个小时左右,我们通常晚上11点才能开工,一干就到清晨。”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李延军等人终于研发成功一种“干—湿复合胶合工艺”——利用湿竹方材含水率高、传热快的原理,快速达到软化效果,从而解决了原来干竹方材水分渗透困难、传热慢、软化不均匀、易变形开胶等技术难题。
项目组还先后发明了竹板快速增湿技术、经济实用型微薄竹指形接长机等。在尝试了10多种胶粘剂后,他们研发了一种耐湿、耐温、有柔韧性的专用胶粘剂,并成功生产出刨切微薄竹贴面人造板等系列新产品。
为推广这项新技术,李延军又奔赴各地,手把手传授企业生产技术。2004年夏天,李延军的女儿出生了,而他去安徽出差,在企业一干就是一个月。
如今,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已应用于浙江、江苏、安徽等不少企业。成本约每平方米13元的0.6毫米厚的微薄竹刚面市时,每平方米卖到了55元,现在即使卖30多元,其利润仍是薄木的2至3倍。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刨切微薄竹技术共为企业带来2.4亿元的产值,其中90%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