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
一个老地名,也许就是一个老故事,一段历史。目前正上报杭州市政府批复的《杭州市上城区地名分区规划》,将六大类近400个老地名列为保护名单。一旦规划获得批复,其中一些已经消失了的古老地名,可能会重新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25年少了369个老地名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可是地名和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形成、消亡的过程。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旧城改造、道路拓展等原因,大量的小街小巷小里弄随之消失,古地名、老地名也失去了踪影。
1980年地名普查统计时,杭州上城区的街巷地名总数达750条,2005年统计时只剩下461条,一下子少了369条街巷地名。
上城区地名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光是建一条西湖大道,就消失了20多个老地名,其中有些是千年古地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比如说“涌金路”,它是因涌金门、涌金池派生而来的,是吴越时期的地名,始于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地名,但是在修建西湖大道时没有了。
由于对历史地名的保护意识不强,又没有专门的保护规划,古地名、老地名在渐渐消失,留下了不少遗憾。
分区片对老地名进行保护
保护历史地名,展示地名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
此次《上城区地名区划规划》以秋涛路为界,将整个上城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块共9区片,有针对性地对老地名进行规划保护。
其中,东区块范围为秋涛路以东至之江路,以强化区域特点为主,主城区延伸到该区块的道路仍沿用原名,新生地名要求与相邻老地名保持协调。西区块范围包括秋涛路以西至老城区,以保护古地名或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为主,不作大调整,新生的地名或局部的地名调整,要求延续原有地名特点发展。
9个区片包括湖滨、小营、清波、城站、紫阳、望江、复兴、近江、玉皇等,规划要求其地名用词首先“关照老地名”。如清波区片保留传统商业街和历史街区名称;城站区片保护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居住过的历史地名;复兴区片用词以隋唐文化、吴越文化和江景为主,其中柳浦、樟亭等历史地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恢复使用等。
近400个老地名列入保护名单
柳浦,原是凤凰山东南麓、钱塘江的一个重要渡口,它与江对岸的西兴是一组渡津,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樟亭驿,是唐宋时著名的驿站和观潮胜地,位于现在的南星街道钱塘江边一带,孟浩然、白居易等均有诗咏。
这些有意思的古老地名,现在都消失了。上城区地名办的工作人员在编制《杭州市上城区地名分区规划》时,就特别注意搜集这些老地名,并列入保护名单,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重新启用。
记者翻开规划文本,发现列入保护名单的老地名、古地名一共有六大类近400个名称,包括街坊巷弄、古桥、古城楼、古城门、文物古迹等各种各样的地名名称。
对这些老地名,也不是千篇一律地“保下来”,而是根据地名使用的年限和其文化内涵,划分不同的保护等级,分层次进行保护,并结合一些遗址保护、历史街区保护等规划进行相应的地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