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0日讯 最近有句话特别流行:“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7年12月份36个大中城市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综述称,当月成品粮价格有所上涨,食用植物油价格涨幅明显。这种涨势延续到了2008年,省物价局近日发布消息说,确保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去年,是今年我省价格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眼看农历新年就要到了,在不断刷新的CPI新高下,杭州屋檐下的普通人家是怎么跟CPI赛跑的?马大嫂们又是怎么精打细算照顾好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在粮油肉蛋不同程度涨价的今天,他们又是如何筹划着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几户杭城普通人家。
汤金花,家住杭州德胜东村,困难家庭提前买好酱鸭,能省多少是多少
尽管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家住杭州德胜东村的汤金花家的阳台上早早地就挂着两只酱鸭,这两只鸭子算是汤金花一家最早备下的年货了。尽管还没有真正准备过年,但是两只酱鸭让这个家庭渐渐有了过年的味道。
两只酱鸭透出年味。 唐光峰 摄
这是一户困难家庭,汤金花和老伴陈明浩都退休在家,儿子陈华有精神方面的残疾,陈明浩每月有上千块的退休金,但是扣掉一家三口的吃穿日用,所剩无几。为了节省煤气,他们一家烧开水用的还是煤饼炉子。
上涨的物价让汤金花格外关注附近超市的促销信息。“今天油在搞促销,你们不去拎两桶?”“超市大米又在搞优惠了,快去快去!”几乎每天汤金花都要和邻居们交流一下附近超市的促销信息。上个星期,就是有了街坊的及时通报,汤阿姨在超市里“抢”到了三袋响水大米,“促销价才33块钱一袋,平常都要四十多呢。”除了关注超市的促销,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到三里亭菜场“淘菜”也是汤金花的“必修课”,“青菜便宜的,2块钱能买6斤。”
尽管物价一个劲儿地涨,隔三差五吃顿肉还是必须的,因为老公和儿子的身体都不好,营养不能跟不上。但是眼看着肉价蹭蹭蹭地往上涨,汤金花总觉得下不了手:“精肉我们从来不买的,条肉以前9块多一斤,现在也要12块多了,仔排原来14块多一斤,现在也要16块了。”前几天超市猪蹄在搞优惠,促销价9块钱一斤,汤阿姨买了几只回来,改善改善伙食。汤阿姨最近又注意到超市里的冻肉价格要比鲜肉便宜一大截,冻精肉才11块多一斤,于是她的菜篮子里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
阳台上的两只酱鸭是汤阿姨特意在去年12月就提前买好的。“提前买好能省不少钱呢!这两只鸭儿是元旦前就去康桥那边买好的,那个时候还便宜,六块五一斤,现在差不多要七块五一斤了。一只鸭儿三斤多,现在买两只要多付七八块钱。”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走的时候,汤阿姨从厨房拿出刚蒸好的红薯往记者手里塞,“我们虽然不富裕,也讲究换换口味,这是今天从三里亭买的,你们尝尝。”毫无疑问,汤金花这样的家庭是受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去抱怨,而是发挥着马大嫂们特有的那种生存智慧去跟CPI赛跑,努力改善着一家人的生活。
一个家庭的微观经济学许先生:家住杭州松木场河西,五口之家
半年前,许先生和妻子还没有小孩子,小两口都是白领,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因为平常下馆子居多,所以柴米油盐肉蛋奶价格他们不是特别关心。但是现在他们的小孩子已经四个月了,许先生的母亲和妹妹来到杭州跟他们一起住,一家五口的开销让许先生感觉有些吃不消了。上个月他们一算账吓了一跳:一个月五口人吃饭日用的开销三千块还打不住。“我这才真正体会到物价上涨对我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许先生从事的是期货交易,今年以来大豆、小麦的行情让他对于物价上涨的关注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2002年国内大豆还是一千多两千元一吨,现在要四千多了。小麦价格低的时候1200元一吨,现在涨到了两千好几。”这几个月来家里的开销让许先生意识到,这些交易所的行情已经精确地投射进了自己的生活。
6号下午3点半,又是许先生家买菜准备晚饭的时间,周末了,许先生一家决定吃次火锅改善生活。许先生的妈妈和妻子先来到了离家不远的王家弄菜场,在这里他们挑了一只鸡,9块钱一斤,这只鸡花了他们26块钱。“现在吃鸡比吃肉划算。”许先生的妻子说。
挑完了鸡她们没有在王家弄菜场继续逗留,而是穿过了体育场路来到了对面的松木场菜场,为什么不在一家菜场把菜买齐呢?面对记者的疑惑,许先生的妈妈告诉记者,松木场菜场的鸡比王家弄菜场的贵,但是松木场菜场的蔬菜又要比王家弄菜场的便宜一成左右。这是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所以,每天买菜都要穿梭于两个菜场之间。
在松木场菜场,她们买了四块钱的油面筋,许先生的爱人看到旁边还摆着贡丸,“一袋多少钱?”“五块五。”老板答道。“涨了不少啊,原来不是四块八嘛?”“因为猪肉涨价了嘛。”许先生的爱人本来想买两包,但用手掂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只买一包。一圈逛下来她们手里又多了菠菜、大白菜、生菜和鹌鹑蛋。“差不多够了。”许先生的妈妈说。这餐晚饭她们买菜花了四十多元,而平常也要花三十块左右。
“什么都在涨,我们的开支才会这么大,有了小孩钱花得更快,实在不行以后我们家也要做本账。”许先生半开玩笑的说,以前只关注宏观经济的他如今也要研究起家庭收支平衡这门微观经济学了。
吴小强,家住杭州东新关小区,夫妇俩“CPI上升改变我的消费习惯”
遇上吴小强是在德胜农贸市场一鱼摊前,他的一句玩笑话引起记者跟他聊天的兴趣,当时正在买鲈鱼的他跟老板大声说着:“老板,给我便宜点,这肉是吃不起了,以后得天天到你这报到了。”
30岁的吴小强刚在去年结婚,夫妇俩都在软件公司上班,“我们俩原本不怎么开火的,早饭一般在外面买点豆浆、包子,午饭在单位吃盒饭,晚饭基本在饭馆解决,可吃着吃着觉得东西好像越来越贵了,口袋的钱花花往外流。想想应该还是自己做着省吧,这不,今天我负责买菜。”很少到农贸市场的小吴还是被市场的菜价吓了一跳,“肋排16块一斤,冬笋要8块,问了一圈下来,好像只有鱼的价格还能接受。”
“经常听到CPI上升之说,一直以为它离我很遥远,没想到就在我身边,我每天必须要吃的食品真的在涨价,怪不得我们在吃上的支出每月都超支。你看,我本来想吃红烧排骨的,想想还是下周再吃吧,能省点是一点。”小吴很健谈也很爱开玩笑。
“过节?按往常应该是去饭店犒劳一下,可今年有自己在家过的打算。”毕竟每月还得给银行供两千多的房贷,这成家的日子可没有单身时那么轻松了。
买完鱼的小吴奔向青菜,一块钱一斤的价格完全在心理承受范围内,无需还价,直接将一块钱硬币递了上去。“这价格还差不多,炒个青菜,清蒸条鱼,再来份番茄蛋汤,看来,今晚15块就能搞定。”
“其实,我感觉食用油涨得最多。就连以前从不关注超市促销信息的老婆,现在进超市就先拿广告促销册研究半天,都是CPI上升在改变我的消费习惯啊。”小吴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