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几年间,朱老听了太多关于杭州的历史,看着这座城市一点点由小变大,由旧变新。对于杭州,他实在是太熟悉,有着太深厚的感情了。很长时间以来,年轻一代杭州人对于杭州历史的无知,对于身边文化遗产的漠视让朱老感到心忧。身为“老杭州”的那种文化传承的天然责任感加上退休赋闲在家的充裕时间,使朱老萌发了要给杭城文物保护工作提点意见的念头。就说这一幅手绘地图吧,朱老画起来可谓举重若轻:虽然本行不是搞历史文保的,可是凭借着对老城区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以及几十年搞建筑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方向感、比例感和制图功底,朱老骑着电动车出去转了几圈,回来便绘制出了这样一幅标注准确、清晰的老城区文保单位示意图。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朱老第一次给杭州市政府建言献策了。在朱老家书房的墙上,挂着好几个特殊的镜框,展示了近年来媒体对于这位关心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的热心退休市民的报道。原来早在2000年,朱老就曾因中山中路保护一事给杭州市政府写过建议信。当时那封信不仅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回复,并且引起了杭州日报的极大关注,朱老从此与杭报结下了情缘。2000年3月15日,《杭州日报·下午版》用几乎整个头版的篇幅,刊登了朱老写给市政府的那封建议信,以及他亲手绘制的中山中路沿线历史文化古迹地图。就在同一天,《杭州日报·下午版》还新开辟了一个专栏“市民论坛”,鼓励更多像朱国华一样的热心市民为杭城的建设出谋划策,为推动杭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作出贡献。由于热心参与杭州城市建设,朱老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获得市政府颁发的“人民城市建设奖”。
朱老退休已经将近十八个年头了。他身体硬朗,退休生活过得既清闲又充实。用朱老自己的话说就是,“打打太极拳,打打牌,跟老朋友、老同学见面聊聊天,还有就是做点‘三保’工作”。
朱老所说的“三保”,除了指保护城市的文脉和历史碎片之外,还有保护老字号以及保护传统戏剧。他说起当年大学毕业刚工作不久,有一次京剧大师梅兰芳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演出,朱老立即兴冲冲地赶去买票。当时最高票价一元钱,朱老当年一个月的工资能看五十几场这样的演出。说到这里,朱老有些兴奋又有些无奈:现在他的退休工资,恐怕已经不够付一场流行歌手演唱会的高价位门票了;年轻人对京剧、越剧一类的传统戏剧接触得越来越少,更别谈什么兴趣与传承了,很多像杭剧一样的传统戏剧也逐渐失传。同样,曾经是普通百姓心目中代表质优价廉的老字号,如今也是日渐式微。在不少人眼中,这些老的、传统的东西就是过时的、落后的、缺乏竞争力的,理应被淘汰;而朱老先生认为它们代表的恰恰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精华,理应得到保护和发展。朱老说,他写下这一篇篇反映现状、提出建议的文章,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因为喜欢动动脑、动动笔,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以一个“老杭州”的方式自得其乐着。当然,把这封建议信寄给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时也发给杭报,就是希望凭借杭报广泛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文物、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公益活动中来,为杭州这个“大家”守住更多值得守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