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3日讯
最近,有一些人拿着照相机和GPS卫星定位仪穿梭在余杭区的大街小巷,每到一根电线杆前,他们就拍照“留念”并做记录。原来,他们是余杭区供电局的员工,拍下的这些照片和所做的记录将输入到配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中,成为电力设备的“网络身份证”。届时,GIS这个“电子侦察兵”上岗后,余杭电网主干线的任何一处电力设备出了故障,供电部门只需点点鼠标,就可以迅速找到故障点进行修复,从而大大缩短因电力故障导致的停电时间。
余杭电网目前有142座开闭所, 2230个电路开关,近4000公里的10千伏供电线路。面对日益扩容的配电网,仅靠人工维护已经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发生电力故障时,抢修人员先要对线路进行逐级排查后才能确定故障点,这么多的线路和开关,查找故障费时费力。由于数据更新困难,资料易损毁丢失,日常查询不直观,供电部门要对配电网进行全局性、实时性的综合管理相当困难。
2006年,余杭供电部门启动了配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和配网设备属性信息的综合管理。工作人员先将该区内各处的电线杆、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用GPS定位后标示在电子地图上,再通过其他系统,取得开关状态、线路电压等配电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使配电管理人员在发生线路故障时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提高故障处理效率。通过后台大型数据库的支持,还可获得更多信息,为配电网管理者提供一个配电网的缩微化模型,从而达到配电网管理实现信息化、直观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目标。
截至目前,余杭供电部门已完成了下属3个供电所10千伏线路的基础数据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GIS系统不久即将“上岗”。届时,工作人员通过GIS系统,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哪个地方出了事故,事故周围的线路情况如何,都可以一目了然,同时还能自动分析出最佳抢修路径和方案,使供电部门对故障情况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