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8日讯
“30年的变化太大了,回过头去我都不敢相信当年发生的事了。”昨天,《温州晚报》记者、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难忘经历。
副书记当起了钟点工
“我当年的经历可是在当时的《温州日报》上展开过大讨论的!”坐在办公桌前,郑雪君笑着开始回忆起十几年前的经历来。“那是1992年的事了。”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时间,郑雪君却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那时候,她是温州第二棉纺织厂的党委副书记,“那时一个月下来,所有的工资加奖金大概是200多元,在当时的温州来说,这样的收入,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差了。”郑雪君说。
可是由于当时郑雪君的丈夫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常常要去推拿治疗,每次治疗的费用就是50元。这样一来,家里的一点收入就显得有些不够了,于是郑雪君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去当钟点工。“当时刚兴起请钟点工,我想既然不耽误白天的工作,晚上去干点别的活,多赚点钱也没什么不好。”于是,郑雪君瞒着家人和同事来到了温州职业介绍所,怀着试试看的心态,郑雪君还真得找到了一份钟点工的工作。
“就是帮一个小学生辅导语文,隔天晚上去一次,每次两个小时,每小时5元钱。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份工一干就是两个月。”郑雪君念叨着。
自述经历引发大讨论
就这样,郑雪君白天照常在工厂上班,晚上当起了辅导老师。一段日子下来后,素来热爱文学的郑雪君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送到报社投稿。没想到这记录自己真实生活的文字一发表,在温州市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温州日报》为此还开展了题为《党委副书记该不该打点工》的大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读者分成了两派,很多读者不理解郑雪君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就有当时棉纺厂的厂长。也有读者表示支持郑雪君的做法,认为不应该再用老思想来束缚个人的发展了。
那场讨论给郑雪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笑着说:“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时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开始影响着每个人,大家头脑活络了,只要合理地赚钱,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很多吃大锅饭的人停薪留职,开始下海经商了,也有不少人干起了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大家都是为了追求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现在回头再看十几年前这段经历,我还是觉得当年的做法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