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
前晚,笔者在宁波市马园路和柳汀街的交叉口见到了从鄞州瞻岐老家推着“小木屋”赶来的谢建光:个不高,头戴一顶蓝色的渔夫帽,额头上布满深深的皱纹,脚上一双旅游鞋沾满了灰尘。今天,49岁的他将出发徒步去新疆,此前,他已步行去过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沿大运河北上再西行
前天上午8点,谢建光就推着“小木屋”从瞻岐出发了,走到宁波已是傍晚6点。“小木屋”由普通手推车改造而成,重约150公斤、长约1.7米,由木板搭建,刚好能容纳谢建光的身体。靠近把手的部分是“卧室”,内有草席、毛毯,一侧是用三夹板搭的架子,摆放着药品等日用品,车尾是一个两层箱子,外面放着高压锅、水桶,里层放着换洗的衣服。
谢建光打算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出山海关,途经东北到内蒙古,再由宁夏、甘肃进入新疆,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天山,再经南疆,翻越昆仑山穿越西藏阿里地区返回。全程3万多公里,预计需时30个月。
去西藏走了15个月
4个月前,谢建光刚从西藏回来。2006年7月1日,他从宁波出发,徒步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由滇藏线入藏。受天气影响,这条线路全年可通行的时间短,还经常发生塌方,极少有人经这条线路入藏,更别说是徒步了。
经5个月的长途跋涉,谢建光于2006年12月6日进入藏区。他对旅途做了这样的盘点:车轮胎爆了4次,鞋穿破7双,花了1.2万元。让他最难忘的是宿营在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那一夜。半夜里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第一次跟随他出发的“小木屋”左右摇晃。早晨起来,车上的一只高压锅和满满一锅白米饭被风吹得无影无踪。“小木屋”也被风吹着移了两公里多。
2006年12月29日,谢建光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亲去世了。而此时他正在翻越横断山脉。
2007年3月12日,谢建光终于到达目的地拉萨。一天晚上7点半,谢建光坐在拉萨的街头,看着仍挂在半空中的太阳, “我当时就想在街上跳欢快的舞蹈。”
他的西藏之行历时15个月,写下了12万字的笔记,拍下了2000多张照片。
草原上,和狼对峙半小时
1959年,谢建光出生在鄞州瞻岐的一个农民家庭,现在家中除了70多岁的老母亲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母亲靠每月120元的劳保收入和村里七八十元的补贴生活,姐姐在家务农,弟弟则在鄞州一家工厂做保安。对于谢建光的举动,家人至今无法理解。
谢建光第一次出走是在23岁那年。怀揣着成为作家的梦想,他希望成为杭大中文系的旁听生,但未能如愿。这次求学的失败让谢建光做了决定:不能读万卷书,那就行万里路!于是,他不辞而别,带着换洗衣物、生活用品和150元钱,徒步走向南方,这一走就是两个月。当一位姓林的画家在福州一个景区的山洞里发现他时,谢建光已经有6天没吃东西了。
从那时起,谢建光就开始“徒步走天涯”,最长的一次,他在外面足足走了5年。
1993年,在大兴安岭的半人高的洪水中,谢建光连鞋子也被冲走。他足足走了一个星期才找到一户农家,用雨衣换了双鞋继续走。在内蒙古草原,他和一头狼隔着10多米的距离对峙了半个多小时,最后那只狼摇着尾巴慢慢回头远去。他每次出行都是徒步,没住过旅馆,也没找过正式工作。至今,他没成家没工作,有的只是沉甸甸的日记和故事。
“西藏是一盘口味独特的菜,三秦是一块结实的馍,四川是一位对天长吟的诗人,而江南则是一首清水流动的歌……”这是谢建光对各地所做的形象概括。不过他最中意的还是云贵高原,先后去了4次。
记下百万字笔记
在漫漫的旅途中,很多人给了谢建光帮助。他第一次从云贵高原回来,还没赶到宁波,就昏倒在了奉化江口的街上。是一位叫庞素翠的老人把他接回家,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照料他,使他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后来,他认了老人做干娘,每次远行回来,都会去看望老人。在江西,他遇到一位年轻女教师,她给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和粮票,还给他做了一套衣服,两人间的通信也持续了好几年。在建德,因为和朋友聊得投机,他足足停留了一年。
谢建光今年已经49岁了,他说他还打算再走15年。如今,他已经写了不下百万字笔记, “能把所有经历写出来,是我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