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7日讯
今年春节,东阳城乡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巍山镇东莘桥村的“大头舞”表演、画水镇陆宅村平原自然村的古花灯展览……这些久违的民间艺术在众多文化热心人士的发掘恢复下,重新焕发出艺术光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手工技艺、生产习俗、岁时节令等面临遗失、消亡。为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代生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东阳市文化部门发动农村热心人士,组织文化普查队伍,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散落在民间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抢救出1300多项民间文化项目。
东阳市每个村都配备信息上报员,每个镇乡街道都聘请热心文化事业的退休干部、退休老师等成立普查小组进行集中整理发掘。该市城东街道堂鹤村的李宝文老人已经80多岁,几个月时间整理出《十二花名》、《三十六行》、《佛舞西方乐》、《大莲花》等四本民间戏曲,今年春节还组织村民进行重新排练表演。今年64岁的郭立新以前是一位语文教师,这次被横店镇文化站聘请为普查员后,跑遍了42个小区(村),先后采访了52位民间艺人,对一些有价值的民间文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
寻找“遗失”的文化既艰苦又带来无限乐趣。文化干部龚明伟介绍,有些普查员深入山区农村调查,一住就是半个月,有时为完整记录一项手工技艺,从凌晨忙到天亮,但看到用文字或影像记录下的一段段历史,觉得非常值得。普查员的辛勤工作,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参与,许多热心群众主动把自己珍藏的一些戏曲剧本、祖传秘方、民间故事甚至民间绝活拿出来,请文化部门保存记录。
东阳市在做好每项文化项目的整理、登记、存档的同时,还积极做好保护和恢复工作。据悉,近几年,该市投入到翻九楼、许宅花灯、三十六行、秋车抬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达数百万元,每年该市都借助一些重大节庆活动举行传统文化展演。
该市还通过评选民族民间艺术特色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在近日公布的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中,东阳市有四个“非遗”项目的6位民间艺人入选,陆光正和冯文土还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非遗”普查使民间文化保护的积极性高涨。南马镇花园村、东阳江镇天山村等都建立了小型民俗博物馆,通过免费展览,宣传“非遗”保护工作。而国家文保单位———卢宅内也建立了“民间民俗博物馆”,收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用品,通过旅游资源宣传民间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