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8日讯
“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以前很多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印象。不过,如今在杭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冷落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几个城区的卫生部门了解到,目前杭州的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度。以拱墅区为例,去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超过176万,平均每个中心的门诊量达到22万多人次,这就意味着,每个中心每天要接待600多个病人。“按照目前的政策,我们的门诊量和收入绝对可以养活自己。”江干区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钱芳如是说。小病去社区医院,图方便
不久前,记者去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事,只见大厅里3个挂号窗口都排满了人,一楼的每个责任医生办公室里,都有四五个人等候在那里。
在凤起路一家金融企业工作的季先生表示,身体出现小毛病,还不如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这里起码不用像大医院排长队,而且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都很好。
江干区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认为,去大医院,医生每天要看的病人那么多,对待每个病人的时间不会太长,对病人的问题也不会详细解答。但在社区就不一样了,看病的医生可能就是这片的责任医师,而且还有可能认识病人,他们就会充分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记者随机调查了几位在杭州生活的朋友,发现大多人都能认同季先生这个观点,而且有意思的是,他们中部分人并没有去过社区卫生机构。
吸引百姓的地方,服务好
对于杭州市的老百姓是从何时开始认可社区卫生机构这一问题,西湖区卫生局局长赵欣浩觉得,逐渐被认可的时间是在2006年底。当时,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也逐渐增多,而各个社区卫生机构也开始抓服务质量,又加上看病比较方便,大家就慢慢被吸引过来。
“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可了我们社区卫生机构,相对于大医院,服务好是最大特色,但在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上,我们还有所不足。”拱墅区卫生局党政办主任夏水燕说。
不过,虽然社区卫生机构总的门诊量比较大,但也存在各个中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夏水燕认为,门诊量的多少,不是衡量一个中心办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有些社区卫生机构位置比较偏远,人口较少,门诊量自然就少,关键还在于要为老百姓做好服务。
收支两条线的改革,投入大
虽然社区卫生机构现在十分热闹,但杭州市政府并没有停止对此的改革。
在下城区推行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础上,2007年,市政府在其他城区每个区挑选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试点。
2008年年初,杭州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综合改革。到2010年,全市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将推行这项改革。
此项改革中,杭州市财政投入5000万元,区一级财政按照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数量进行补充,其中每万户籍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将达到30万元。仅以此推算,杭州市“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投入将超1.5亿元。
记者从拱墅、江干、西湖等区卫生部门了解到,目前各区都在进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准备工作,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
政府解决百姓之忧,负责任
既然老百姓已经开始认可社区卫生机构,为何还要进行改革呢?杭州市卫生局基妇处处长周华认为,这是政府负责任的体现。
周华说,政府为社区的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买单,是为了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目前,卫生工作的关口的前移,通过慢病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活动,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以后社区卫生机构的看病人数还可能减下来。但社区卫生机构并不用因为门诊数量变化而担心,他们要做的,就是对老百姓的服务工作。此外,对一些地处偏远的社区卫生机构来说,“收支两条线”也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研究所所长李鲁认为,杭州市推行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目的不在于提高门诊的数量,而是要提高服务的质量。但在推行过程中,要制订好绩效考核的标准,否则医生工作量多了,收入不上去,就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