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分类垃圾箱。 徐彦 摄
分类垃圾箱内垃圾混杂(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03月04日讯
常常在电视上看见,国外的一些清洁工回收生活垃圾时都要分成好几袋,分别扔在不同的垃圾箱里。就连收垃圾的车子也很有讲究,可燃的、不可利用的全都错开时间回收。
从2000年开始,杭州也悄然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分类垃圾箱,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垃圾环保讨论的热潮。可惜好景不长,这些分类垃圾箱很快就失去了真正的作用,形同虚设。
昨天,紫阳街道彩霞岭社区的王先生向12345反映,社区里标有“可回收”和“有毒物质”的垃圾箱突然不见了。“我一直坚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现在垃圾箱没了,我分开来的垃圾怎么扔呢?”
缘起
煤饼引火烧毁两个垃圾箱
王先生所在的彩霞岭社区是个老社区了。社区里的老人们已经习惯把所有垃圾打包,扔在门口的垃圾箱里。和他们比起来,王先生扔垃圾要麻烦许多。
“我家里放了好几个垃圾桶,我习惯把不同的东西扔在不同的垃圾桶里,这样扔垃圾的时候就很方便了。”王先生的习惯是从2000年开始养成的。那年杭州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城市。
“说实话,很少有人会分类处理,大伙都是把垃圾随便一扔,转身就走了。”看到王先生每次将垃圾分类后再扔,也有邻居开玩笑说他“很背”。但王先生依然坚持他的原则。
“我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大家都会改变做法,学会区分生活垃圾。”王先生说。
可是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昨天一早出门扔垃圾的时候,小区里标有“可回收”和“有毒物质”字样的两个垃圾箱不见了。
“难道我们杭州要放弃分类回收生活垃圾了?”王先生有些惆然。
“其实,这两个垃圾箱是被人烧坏了。我们过两天会重新配置一个。”彩霞岭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解释。
前天晚上,社区里一位老太太顺手把一块滚烫的煤饼扔进了“有毒物质”垃圾箱里。煤饼碰到垃圾箱里的塑料袋后烧了起来。两个分类垃圾箱都被烧坏了。
“其实这种分类垃圾箱没有什么用。我们这里都是些老居民,从来不会区分生活垃圾。还不如一般的橘红色垃圾桶来得实用,容量大,而且便宜很多。”彩霞岭社区的工作人员说,一个分类垃圾箱要400多元钱,比普通的贵上好几倍。
调查
分类垃圾箱沦为“摆设”
昨天下午,记者随机走访了杭城10来个社区。绝大部分社区都安装了分类垃圾箱。但令人遗憾的是,少有分类垃圾箱真正起到了作用。
在浙大御跸社区里,几个垃圾箱上明确写着“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塑料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果皮、剩饭等”字样。
但是,打开垃圾箱一看,里面依然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杂。
说到垃圾分类处理,几位在社区空地上晒太阳的大伯大妈先后摇起了头。
“生活垃圾分类?垃圾还要分类的啊?”一位大妈好奇地问身边的同伴。
“垃圾分类很麻烦,打扫卫生时哪有这闲工夫,所以就全扔到一个垃圾桶里去了。”几个大妈承认,虽然知道小区有这样的垃圾箱,但她们很少将垃圾分类。家里的垃圾一般都是装在一个塑料袋里扔了。
在御跸社区的另一个角落,除了分类垃圾箱外,还有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箱,垃圾箱上写明专门回收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这个垃圾箱内的情况要好很多,里面扔着不少废电池等相关垃圾。几个过路的居民说,有关废电池危害的宣传比较多,大家自然也就知道应该扔到专门的回收箱里。
在新华坊社区内,一名清洁工人正在清理垃圾箱。他把左边可回收垃圾箱的垃圾倒入右边不可回收的垃圾箱,然后又一起倒进垃圾车里。垃圾箱上的可回收标识早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就算垃圾之前经过了分类,你这么一弄不就等于没有区别了?”面对记者这样的询问,这位环卫工人耸了耸肩说:“生活垃圾么,最后还不都是装在一起处理的,分不分类无所谓。再说我们上岗时,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培训。”
新华坊社区丁主任说:“社区早在2000年就设置了可分类垃圾箱,不过那之后再也没有接到相关指示和政策,加上社区精力有限,自然就没有在居民中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更谈不上实际操作。”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少有人想过要把垃圾区分。”丁主任说。
另外一个社区的工作人员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设置分类垃圾箱只是为了响应政府,做做样子。其实“摆了也是白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