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京剧(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03月04日讯
教育部有关“京剧进课堂”进行试点的消息一出,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传统文化已经很隔膜的中小学生,有很多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唱京剧,甚至担心会增加课业负担;而老师家长虽然大部分赞成学,可是他们也对“要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师资是否能满足”这样的问题充满了困惑。
在“京剧进课堂”这一事件的背后,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和迷茫状态的一次爆发。京剧究竟要怎样走进中小学课堂?传统文化又该如何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去普及?昨天,记者采访了浙江文化界、教育界的有关专家。
教学:必修选修不妨同步进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的孩子很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传承国粹来讲,‘京剧进校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浙江省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棣云认为,“京剧进校园”是音乐基础课程的拓展,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修养非常有帮助,“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果年轻人不参与,肯定什么都做不好,但在具体推行时,用不着全国统一,可以必修课学几句京剧,选修课学几句越剧。”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振濂认为,现在多数学校的音乐课,还停留在学唱歌曲上,技能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因此,如何让学生对新增的京剧课感兴趣,如何推销京剧让学生喜欢很重要。不然,最可能的结果是,学生能模仿着唱两句,却产生不了多少艺术熏陶的效果。
省戏剧评论家沈祖安认为,学京剧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京剧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如果能够有一些服装、道具,让学生不时练练,了解一些脸谱化妆的知识等,说不定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昆曲名家汪世瑜建议,教育方式可以借鉴于丹讲昆剧、易中天讲《三国》的形式,结合切身体会,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比如易中天讲《三国》了,我们就教《空城计》”。
“对于戏曲类的课程,是否可以必修和选修同步进行?”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对“京剧进校园”提出他的建议:把欣赏作为必修,把唱作为选修,给孩子们一个自主选择权,也许还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师资:培训只能解燃眉之急
目前,大家最主要的担心是现有的师资不足以担任京剧教唱的任务,“这么多的会唱京剧的老师要怎样找,怎样培训?”
对此,陈振濂说,“毕竟隔行如隔山,学校音乐老师只能讲一些京剧理论知识,正所谓不懂戏曲的美,你怎么可能让人了解戏曲的美,即便是培训也只能解燃眉之急”。陈振濂有一个想法,学校不妨敞开大门聘用京剧院的退休演员与京剧票友来教学。同时,配合教学还可以请京剧专业人士到校举办讲座或让学生到京剧团参观等等。
汪培新觉得,从长远看,对师资的要求,最好在老师就读师范院校时就开始培养。
而汪世瑜则认为,加快专业师资培养解决师资问题,各地可以多搞几个京剧培训班,仅仅靠教育部培养的几个老师是远远不够的。
普及:会有更多戏曲进校园
普及传统文化,不是京剧一个剧种的事。昨天,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全国2000多个戏曲种类中选择京剧,是因为它是国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京剧进课堂,代表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又多了一个渠道。而京剧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戏曲进校园。”杨建新告诉记者,借着京剧进校园的东风,省文化厅与教育厅共同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今年的动作将更大。
此外,各界都行动起来,目前,浙江京剧团已经着手将15首歌曲编排成一台晚会;而教育界也正在想解决办法,各中小学校纷纷找专业院团要求帮忙培训老师。
有业内人士呼吁,流行音乐、电影业也应该有所贡献。深受现在年轻人喜爱的周杰伦、陶喆的歌曲中有一些京剧唱腔,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现在流行音乐人和电影人能有意识地多推出一些这样的歌曲、电影,京剧进校园的效果可能会更有效。因为,传统戏曲和文化先需要一个熏陶的过程,有了兴趣,才有后面的说和学。
对于传统艺术的普及,有专家提出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戏曲,为什么一根马鞭就能代表千军万马;二胡的两根弦是怎么回事,瞎子阿炳到底是个什么人;中国汉字是个什么结构,横竖撇捺怎么写等等。
所有的努力背后,是大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殷切寄望。因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投入、也需要态度,更需要一个长远而有效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