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之父钦定舒鸿
正当教练和队员各执一词时,篮球项目创始人奈·史密斯博士应邀来到柏林。国际篮联官员索性把“难题”交给了史密斯博士。一看到舒鸿的名字,史密斯博士立即说:“舒鸿是我的学生,我向你们保证,他是最合适的决赛裁判。”既然篮球鼻祖选定舒鸿,反对声自然也就没有了。可是,舒鸿怎么就成了他的学生呢?
原来1919年至1923年期间,舒鸿曾就读于美国春田学院,当时正在春田学院担任体育老师的奈·史密斯博士组建了一支校篮球队。史密斯博士发现,与美国学生相比,虽然舒鸿个子矮小,但训练刻苦,打球很动脑子,是可造之材。
师从史密斯博士期间,舒鸿不但篮球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篮球规则也烂熟心中,成为史密斯博士的得意门生。
“钦点”舒鸿后,奈·史密斯博士又特地找到中国代表团总教练马约翰,请他做最后决定。马约翰不假思索地说:“这是给我们中国人展示的机会,我们当然支持您的决定。”
马约翰问舒鸿:“你敢不敢去吹比赛?”舒鸿回答:“我非常有信心!”
出色执法为国争光
1936年8月14日上午,德国柏林,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场篮球决赛,在一个露天球场举行,一下涌入了三千多观众,一个中国人站到了比赛场地的中央,那是主裁判的位置。全场哗然,周围几十个国家的球队队员轰然大笑。
“怎么会是中国人做裁判?!”“东亚病夫滚出去!”球馆里的叫骂声此起彼伏。此时,篮球之父史密斯领着美国和加拿大两支球队进场了,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史密斯教授当即向现场观众说:“舒鸿是我的学生,我向你们保证,他是最合适的决赛裁判。”篮球之父开口为舒鸿说话,全场的质疑声立即就消失了。
舒鸿宣布篮球决赛开始。为了支持舒鸿,中国代表团所有成员都来到现场观战。比赛进行到一半,忽然下起了大雨,露天的红土球场泥泞不堪,更是给裁判执法增加了难度。跟一群高大的篮球运动员相比,舒鸿还不到他们的肩膀高。而他以准确公正的判罚、挥洒自如的表现,很好地控制比赛进程。最终,美国队以19∶8战胜加拿大队获得冠军。比赛结束后,史密斯博士走下看台,亲切地与舒鸿拥抱。
当时,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天津的《大公报》等对这场比赛做了详细报道,随团记者冯有真介绍,“裁判一职,由我国教练舒鸿担任,舒氏抵德后,经大会篮球委员会聘为裁判员,屡次执法,铁面无私,目光犀利,赏罚分明,极得好评。故决赛一幕,特聘舒氏充任裁判,极为荣誉。”
当年10月,舒鸿从德国载誉而归,国立浙江大学为舒鸿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老校长竺可桢率领全校师生,高呼“舒鸿!RA!RA!RA!”,欢迎这位为中国在奥运会上争得无上荣光的人。
舒鸿(1894—1964),字厚信,浙江慈溪人,著名体育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斯普林菲尔德学院体育系,复攻读卫生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任之江大学、东南大学、持志大学及浙江大学等校教授。1936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男篮决赛中,担任主裁判,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篮球决赛裁判。他在执法中反应敏捷,执法公正,赢得好评。
1952年任浙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主任。1962年任浙江体育学院院长。196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任浙江省体委副主任。为国际篮球裁判。1964年7月舒鸿病逝于杭州,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