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0日讯
说起打绳索结,大家都觉得是件简单事。但在嵊泗县黄龙乡,74岁的老人刘有九却凭着一手打绳索结的技艺,成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旧时打渔的,人人都会打各种绳结。在海上,这绳结可是保命的啊。”说起打绳索结,刘有九一脸认真,他从15岁学起,至今掌握了近百种打渔用绳索结的手艺。
渔用绳索结曾是渔业生产必备的手工技艺,广泛流传于民间。但随着渔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许多打绳索结的技艺因长期不用而失传或濒临失传。
六十年与绳索结相伴
刘有九15岁就下海捕鱼。在当时的渔业生产中,无论是网眼的补织、断绳的对接,还是船靠码头时的带缆,都要用到渔用绳索结。
作为一名小伙计,刘有九首先学的就是打绳索结。从最简单的牛桩结、穿股结,到复杂的撩板结、橹带辫,通过看老渔民示范和自己的细心揣摩,他很快就学会几十种打结方法。
24岁那年,刘有九当上了船老大,不但要带领渔民丰产丰收,还要兼顾生产安全。在刘有九看来,绳索结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更是一条安全绳。
他有空就教渔民打结。捕了几十年的鱼,刘有九的渔船从来没有出过安全生产事故。长期积累下来,他的打结技艺更加成熟,掌握了70多种花样。
会打近百种渔绳结
下船后,刘有九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打绳索结,开始多方求教,还琢磨如何改进技术,使绳索结变得更易结、易解和牢固,经过不断的变化和改良,他掌握了近百种绳索结的打法。
采访时,刘有九指着一个像大姑娘辫子的绳索结说,以前有种悬挂在船舷上、用于缓解船舶碰撞的五星碰头结,由于该结要承受船舷的挤压,容易松散断裂。因此他在五星碰头结的基础上,多穿了一次线圈,把五星变成了六星,使碰头结的厚度增加,耐用性更强,还增加了观赏性。
黄龙乡文化室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着刘有九编织的79种绳索结,让人眼花缭乱。
要将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很多绳索结已经派不上用场,年轻一辈对此又不感兴趣,我担心这门技艺会失传。”说到渔用绳索结的传承和发展,刘有九有些担忧。
随着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前捕渔用的帆船都改成了机帆船,像帆船撩后结、倒挂卜结、老菱卜结等这些与帆船作业相关的编织技艺目前已无人问津。
去年,黄龙乡举办的开渔节上,展出了刘有九的74种绳索结,引起轰动。一个下午,近千人参观了这个小小的展览。
嵊泗县文化局文艺科平科长介绍说,长年来,文化生活相对枯燥的海岛岛民,以其特有的审美观,用绳结来扮装自己的生活,他们甚至用彩色的绳结作为挂饰,布置新房等。
刘有九说,去年,他受邀请到黄龙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渔绳结技能课,孩子们很有兴趣。
目前,黄龙乡正准备在小学设立劳技课,请刘有九传授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努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