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师的英语教学受到“珍珠”们的欢迎。
浙江在线03月11日讯
“新华大地气盎然,新华大地爱满天……”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的一间大教室里,62位老师在中学理事长王建煊的带领下,认真而又动情地唱着王建煊作词的爱心校歌。
四年前,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开始实施“捡回珍珠计划”,让成绩优秀的贫困生重返校园。去年,珍珠班已遍布全国19个省32所学校,招收了1600多名“珍珠”学生。
昨天,这些“珍珠”的培育者齐聚平湖,参加首届全国珍珠班校级领导及班主任培训班。一同前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28位侨办领导。
搜从浙江办到全国
作为浙江省第一所政府和民间捐资合作办学的民办高中,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没有股东,不盈利,20年后捐赠给当地政府。
据了解,2004年上半年,学校理事长王建煊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升入高中后,随着学费等开销增加,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而且类似情况在衢州、丽水的一些地区比较普遍。王建煊对此很痛心:“这好比是一颗颗大珍珠被埋没,我们要把他们捡回来。”
为此,学校决定在全省实施“捡回珍珠计划”——免除品学特优的贫困生的学费。珍珠班学生补助款由王建煊创办的“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资助。自2004年计划开始实施后,学校分别招收了21颗、40颗及81颗“珍珠”学生。
然而每年随着高考的到来,校方发现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珍珠班里有部分从安徽、四川等地来的外来民工子女,根据高考制度,他们需返回原籍地考试。“这么一折腾,很多学生考试都发挥失常了。”学校驻校理事刘黎理说,学校由此考虑在安徽、甘肃、河北等地开办珍珠班。
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校方和基金会开始尝试在全国开办珍珠班,与当地的学校合作。这个计划获得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至去年,他们在浙江之外的18个省,选择了32所最优秀的高中,办了32个珍珠班。承办学校承诺免珍珠班学生的学费及住宿费,基金会每年给予生活津贴人民币2500元,其中餐费2000元,由学校分10个月每月200元发给学生,另500元作为书籍及其它费用,分两个学期发给,每期250元。
说苦读让老师感叹
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珠们”都很珍惜,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也让老师感叹不已。据刘黎理老师介绍,第一届珍珠学生在去年高考中,几乎都上了本科线,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第一届珍珠班班主任关志刚老师说,珍珠学生虽然家境贫困,但个个都很懂事、很上进,“我们班里的龙晓梅同学家里一贫如洗,连房子都没有,就在田埂边上搭个大棚,就算是家了。初中毕业以后,家里实在没钱供她读书,她就外出打工。后来她知道有个珍珠班,自己一个人跑到学校,希望能继续学业,王建煊理事长二话没说就收下了。”龙晓梅目前在新华爱心高级中学的外语经贸特招班读书,外语讲得很不错,毕业之前已被一家公司“预订”,而且以大专毕业生标准起薪。
“他们真是非常非常用功!”讲起自己的学生,宁夏老师臧永德用重音连说两个“非常”,“珍珠学生的勤奋是一般学生达不到的。”臧永德是宁夏育才中学宏达品格珍珠班的班主任,他说他班上学生的勤奋劲,有时不得不让他采取“强制”休息的办法。“整个班50个学生都掐着时间看书。夏天午休,其他学生都在午觉,他们却都躲在寝室看书。后来我硬性规定寝室都必须开着门,以便我随时检查他们有没有休息。”臧永德说班里每个孩子家里都很穷,平时也没吃什么好的,要是不好好休息,搞垮身体就不好了。
臧永德班里的顾小梅从小父母双亡,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 “每天吃饭时间,她就躲寝室里,偷偷吃了一个月的油面子,我检查寝室时才发现的。”臧永德说的油面子是沙漠里的一种应急食物,顾小梅想节约一些,把每个月学校发的200元餐费存下来给家里人用。“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起床看书,晚上寝室熄灯了就去厕所借着应急灯看书。一个学期下来,她从班里第七跃至第一。”
“这些受益的珍珠学生们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努力学习就是最好的报恩方式。”新疆珍珠班的一位老师受学生嘱托带来六幅画,这是特地为创办珍珠班的爱心人士所作,上面画了中国地图轮廓,在地图上有一颗颗闪耀的爱心。
赠爱心接力一传一
社会各界的爱心让这些“捡回的珍珠”变得光彩夺目,而且这种爱也在蔓延。刘黎理说,目前已有一位台商在基金会设置了“爱心奖助学金”,每年奖助100名学生,凡珍珠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每年给予奖学金5000元,考取二本的每年4000元。
王建煊在给62名老师讲课时说:“我希望我们微薄的力量能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如果这样,我们创办珍珠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这一力量也在一个个爱心火炬的接力手上闪现着火花。
平湖新华爱心高级中学的同学们,也自觉加入爱心接力赛中。首届珍珠班毕业生高飞,在大学里发动资助民工子弟学校“午餐捐赠”的爱心活动,得到了同学的积极响应。提前参军的高聚鑫从每月300元的生活津贴中拿出60元,加入母校的“爱心参全”计划中,帮助外来民工子弟。2006年毕业的沈美勤拿出寒假打工挣来的钱捐赠给西部贫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