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2日讯
如今,朱彩娟已经回到了杭州,但对于严信法、俞芹这些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还远未结束。杭州市信访局和西湖区信访部门已展开调查取证,协调会也在积极筹备中。
“我们现在积极联系朱彩娟的女儿,打算明天去绍兴和她当面谈谈。”翠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严信法说,老人在医院很好,等协调会后,将会入住西湖区福利院。“那里有专门的康复医生帮助老人恢复。”
在翠苑一区社区,记者看到了朱彩娟老人以前写的一份申请材料。老人写道,“因为经济困难,女儿两岁时送人”,“曾经有一个儿子,后来没钱治病死了”,“我现在无儿无女”。
俞芹书记感慨地说,如今翠苑一区社区18幢,去年作为政府廉租房,安置了22户困难户,朱彩娟就是其中之一。加上翠苑一区社区原有的低保户,现在有困难家庭64户。
低保、困难家庭的增加,街道、社区在资金、人员等方面负担加重,怎么办?作为西湖区人大代表的俞芹,提了一个关于翠苑一区社区廉租房配套服务举措的议案。
她设想:对孤寡廉租户,由街道、社区牵头成立专门服务组织,实施居家养老保障服务,提供各项生活、医疗、照料服务。同时建立专项基金,确保每个困难户一年能有多少补助经费,这样才能更好地资助困难家庭,特别是资助孤寡困难老人。
“这样的话,像朱彩娟这样的独居老人生病,社区就有能力帮助他们请护工。”俞芹说,因为现在社区的补助基金是不变的,困难户越多,就意味着每个人得到的补助越少。
“随着廉租房的发展,入住的困难户会越来越多。长久下去,社区的人力物力都不够,根本照顾不过来。”俞芹表示。
读者来电:
做女儿的不容易
但妈妈只有一个
昨天,杭州灯芯巷社区的刘先生,看了早报关于朱彩娟老人的连续报道后,打进热线说,他们社区有一位宋爱玉老人,情况和朱彩娟老人差不多,但处境却大不一样。
“宋爱玉也是绍兴人,一辈子都在杭州做保姆。不过她没有孩子,可是她东家的孩子对她就像自己妈妈一样,好得不得了。”刘先生说,同样是老乡又都做过保姆,朱彩娟却是有女儿没人照顾,太可怜了。
“我18岁结婚,19岁守寡,之后来杭州做保姆。”坐在床上,87的宋爱玉回忆着。“东家对我很好,本来我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后来还是东家出钱让我去读书。我和东家就像母女一样。”
宋爱玉和东家同姓,每次和东家母女出去,都被人误为母女三人。“我和小东家也很要好,她从小是我照顾大的。后来小东家嫁到上海,生了双胞胎,也是我去照顾的。”
直到现在,每到逢年过节,小东家和双胞胎孩子还会特地赶到杭州来看望宋爱玉。“今年过年,她们背着一麻袋的鸡、甲鱼来的。”
说起朱彩娟老人的事情,宋爱玉叹了一口气。“这么大年纪了,她也真可怜。不过也不能全怪她女儿啊。”宋爱玉说,自己一生没有孩子,深感惋惜。“有个孩子不容易,应该好好带。不过现在她病得这么重,做女儿的应该站出来照顾,毕竟自己的生命是母亲给的。”
●延伸新闻
居家养老,各社区在摸索
在前不久的杭州市“两会”上,一份关于“居家养老”的提案中,有三组数据颇令人深思:我省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杭州是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目前,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674万,约占人口总数的14.55%。
杭州的独居老人能否安享晚年?几年来,杭州各社区都在不断摸索。作为杭州实施居家养老试点的灯芯巷社区,推出的居家养老工程,得到社区大多数老人肯定。
作为杭城老社区,灯芯巷目前老年人占全社区人口的22%,社区助老员俞素娟的工作,就是照看其中11位年纪较大或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
“这是我们天水街道特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俞素娟说。“老人长期一个人在家,很容易胡思乱想,需要有人陪伴。我照顾的其他1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刚开始不肯让我进门照顾她,怕我是坏人。”
俞素娟笑着说,后来她趁老人出门买菜时,主动帮老人提菜篮子,慢慢接近。时间一长,老人也接受她了。“不过这位老人现在已经去世了,我只照顾了她40天。”俞素娟不无遗憾地说。
居家养老该如何进行?结合杭州市实施的情况,市侨联提出了建议:
整合社会力量。服务关爱独居、空巢老人的服务机构、设施可以实现社会化,开展有偿和无偿服务。如:独居、空巢老人看病不方便,社区可动员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实行主动上门服务;购物困难的,社区辖区内大小商场、超市可送货上门;
多方筹措资金。给老年人建立活动室、提供医疗救助等方面,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可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组织志愿服务。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