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林,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困。为了生计,他从学做金华酥饼糊口开始,一心一意钻研酥饼工艺和市场营销,把酥饼做成当地一绝。小小酥饼让徐朝林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
徐朝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起眼的产品对普通人来说,只要踏踏实实去琢磨,同样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学做酥饼为养家
徐朝林是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分水岗村人。1987年,16岁的徐朝林初中毕业,因家里无力支付升学费用回家务农。两年后,为了让其学一门手艺糊口,哥哥介绍他到金华府上街一个开酥饼店的朋友处学做酥饼。
徐朝林向记者介绍说,当时酥饼作为金华主要的点心食品,家家户户都会做,但真正把酥饼做好,做到酥脆可口,是门技术活。他说,当时与他一起学手艺有好几个人,没学几天都认为自己已掌握了这门技术,告辞回家。而他潜心学习,用勤快赢得店家欢心,并研究改进店家酥饼的制作工艺,结果使得店家的酥饼声誉雀起。慢慢地他心中涌动一个崭新的梦:拥有属于自己的酥饼店。
致富始于开饼店
当时开一家酥饼店只要几百元,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徐朝林来说却是一个大数目。在亲戚帮助下,徐朝林带着刚刚初中毕业的弟弟和借来的600元钱,走上自己开店的道路。
徐朝林开的第一家饼店,选择在偏远的浙江临安,理由很简单,为了减少同行竞争。上世纪80年代末,他和弟弟抬着两个酥饼炉子来到临安,找到一条小街的一间临街小店铺,以每月50元价钱租了下来。小店在兄弟俩的张罗下开张了。
这是当时临安唯一的一家酥饼店,加上酥饼做得好,酥饼店的生意相当红火。一年后,兄弟俩就小有积蓄,于是在临安县城的闹市区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临安的生意虽然不错,但徐朝林发现,临安人主要买现烤的热酥饼当点心吃,要外出送礼,还是会买临安当地的土特产,很少有人会买金华酥饼作礼物。而真正喜欢酥饼的人又觉得正宗的金华酥饼要到金华才买得到。所以,要做大酥饼生意,必须立足金华。
经过权衡,徐朝林毅然关掉生意不错的临安酥饼店,回到金华。
创立金华酥饼品牌
1993年4月1日,回到金华的徐朝林在金华默相街找了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店面,开起酥饼店。这时,为了区别金华遍地都是的酥饼铺子,徐朝林开始考虑给他的酥饼起个名。
徐朝林借开店的默相街名,把“相”字改成“香”,既点明了店铺位置,又使得这个酥饼牌子有意味。“默香酥饼”很快就有了些知名度。1995年,徐朝林向当地工商申请注册了金华酥饼行业首个注册商标——“默香酥饼”。
考虑到酥饼是手工产品,有时免不了会质量不稳定。为了让顾客放心,起先,徐朝林请人设计了一张质量跟踪卡,向顾客承诺:如果吃到有焦、油、不酥不脆的酥饼,或给默香酥饼店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的顾客,将给予加倍的赔偿或奖励。这一举措,很快赢得顾客信赖,甚至出现排队购买酥饼的现象。
企业发展过程中,徐朝林发现,金华酥饼虽然名声在外,但金华上千家酥饼店的经营者,没有谁能想到给这个行业定个产品生产标准。1995年,24岁的徐朝林到杭州向大学教授讨教如何制定产品质量工艺标准,对酥饼的水分、脂肪、微生物等含量规定了具体数据,制定并通过金华酥饼“企业产品标准”。这一招使得徐朝林被当地同行刮目相看。
2003年,徐朝林的企业扩大到拥有30多个烘烤炉,一年有几十万销售额。徐朝林想,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手工生产,只能囿于一方,小打小闹。要想让企业快速发展,必须突破手工生产局限。
徐朝林开始琢磨用机械设备代替手工生产技术。然而,要让研发的机械设备生产出有传统工艺特点的酥饼,谈何容易!但执著的徐朝林没有放弃试验,他把自己这些年赚来的所有积蓄全部投入研发,10次、11次、12次试验,改进的设备不成功,报废再买。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出酥饼行业的第一条组合式机械流水生产线。生产出的酥饼不仅延续了酥饼传统生产的风味特点,而且省去很多人工,产量大幅提升。不仅如此,徐朝林用一条龙生产的机械化设备,开发出椒盐味、甜味等十多个酥饼新品种。
机械设备生产酥饼让徐朝林尝到了甜头,他又萌发开酥饼连锁店的想法。
目前,徐朝林的“默香酥饼”已有连锁加盟店23家,从杭州辐射到上海、温州、宁波等地。
徐朝林的致富梦越做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