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盒上写自传
1993年,浦江一个建筑公司缺少会计和保管员。在亲戚介绍下,懂点会计知识的楼英泗被建筑队聘请,前往上海市闵行区开始了打工生涯。
年近六旬外出打工,辛苦自不用说,更让楼英泗感到不适的是,在荒凉的建筑工地上,读书成了一件难事。一天,实在耐不住寂寞的楼英泗抽空跑到了市区。在上海大世界的书籍专柜前,楼英泗开始迈不开脚步,从早看到晚,几乎忘了吃饭。
“以前读书爱读一些文史之类的书,但看到书店里有很多名人自传,觉得很有意思。”楼英泗说,看到别人的自传,他突然开始萌生给自己也写一部自传的想法。当年背记鼓词的经历让楼英泗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如果每天能有一点自己的回忆可写,用来打发漫长的时间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自从萌生了写自传的念头,楼英泗感到生活有意思多了。因建筑公司效益不好,楼英泗长达三年时间都没有拿到工资,手头拮据的他甚至没钱买写作的纸张。这时候,有着多年收集香烟盒习惯的楼英泗找到了替代品。他翻出了保存多年的香烟盒拆开抹平,每天写满一张。“之所以把自传取名为《楼普农自传》,因为我写的全是过去的一些琐事,作为一个农民,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但平平淡淡才是真。”楼英泗幽默地说,言谈举止颇有些文人的味道。
楼英泗说,写自传过程中,他不断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最大的感悟就是做人要勤劳、要读书。在《楼普农自传》的目录中,记者看到许多小标题平实质朴,自传中记录经历的文字也丝毫没有华丽的辞藻,几乎全是直白的语言。
“写自传是我自己的个人爱好,孩子们和外人都不知道。”楼英泗说,他写的这些东西一直压在案头,直到去年才被在报社兼职的堂弟发现。堂弟楼绍来被楼英泗的精神感动,决定将这些写在香烟盒上的文字整理成章,时机成熟时帮忙出版。但楼英泗说,自传出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从中找到乐趣。他的自传目前写到了45岁,后面的楼英泗计划继续写下去,而且还要写在香烟盒上,因为在香烟盒上写作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四处贴广告的图书管理员
1999年回到浦江后,楼英泗开始重新务农。尽管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他的生活不成问题,但干惯了活的楼英泗还是坚持种菜卖菜。2004年1月,为了免除借书的麻烦,楼英泗到浦南街道文溪社区的图书馆当起了管理员。尽管每年只是象征性地拿500元补贴,但楼英泗的工作却一点也不含糊。每周除了周一、周三和周五,图书馆都按时开放。楼英泗还是下很大工夫将图书馆的书籍分门别类整理,并贴上了书签。
“现在,图书馆慢慢规范起来了,但前来看书的人仍不是很多。”楼英泗说,作为图书管理员,没有多少人来借书是件很难受的事情。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但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在读书上面花钱。楼英泗说,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图书馆借书,他自费上街张贴广告。“图书馆对大部分人是免费借阅的,只有少部分人每天每本书象征性收一角钱,但就是这一角钱,很多人也不能接受。”楼英泗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借书人,免费时一个月能借十几本书,收费后就再也不来借书了。
楼英泗告诉记者,浦江作为“书画之乡”,一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他希望自己作为图书管理员能够忙一点,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是他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