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1日讯
在“民工荒”、“技工荒”已经持续多年的情况下,温州民企一方面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提高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竭力打造稳定、高质量的技工来源。与各种技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和订单式培养同时进行:2006年,以公司名称命名、定向或订单式培养的专业班大量出现在温州的职业技术学校中:“申瓯班”、“亚龙班”、“冠盛班”、“伯特利班”等成为一道风景。
2007年7月,这种模式在温州开始运作以来最大的一批人才订单“成品”交付各家企业。
2008年3月,本报记者访问了各家下单企业,对这一批“订单式人才”的“使用状况”进行了一次回访。
专业班员工流失率近半
2007年毕业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冠盛班”是一个典型的“订单班”:在2006年3月,班级设立之前,公司便已经对学生进行了面试,除了素质,意愿同样是重要的一环,因为进入这个班之后,学生们就已经基本确定为冠盛集团的员工,虽然这时离他们毕业还有一年多时间。
在一年多时间里,冠盛集团几乎每周都安排公司人员对这个有30多名学生的班级进行职业教育,内容从工作流程到企业文化,不一而足。此外,冠盛班的学生还多次参观公司,并以每学期两次、每次1周的频率到公司进行实习。
2007年7月,冠盛班几乎全班加入冠盛集团,按照公司的惯例,所有应届大学生进入公司之后都要在一线工作半年以上。而冠盛班本身就有培养技术工人的定位。因此,这批学生的第一个岗位便是工人。
1个月后,新工人中就出现了辞职的现象,理由是想要从事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当工人。
陆续地又有人辞职或被公司淘汰。出现的新理由是:身体素质不适合当工人。以车工为例,尽管这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体力活,但它需要工人每天站在车间的生产线上,重复几个动作。除了中午的休息时间以外,上下午各4个小时大都是在机器前度过的。一些学生在体力上吃不消。
半年之后,这批籍贯大都在温州地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订单员工”留下来的,不足10人。
伯特利阀门集团采用的是和学校合作定向式培养技术工人。近10年来,在全国范围和他们进行各种合作的院校已经累计达到88家。去年,他们第一次与温州技师学校合作开设伯特利班,对本土的学生下人才“订单”。在2004-2006年间,他们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在外地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班,从班中挑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总计引入40多人,如今还留在公司的有25人。流失率约为40%。伯利特集团总裁助理金衍臣告诉记者,离开的员工,各自情况均不同,有不适应工作的,如外来人员对温州企业的“每周六天工作制”就无法适应;也有员工自身能力水平的原因。
从2003年开始便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朗兆班”的朗兆房产营销有限公司每年从班中选择5-10人。公司总经理叶维坚表示,人员流动率比较大,但这也是个双向选择的结果。
目前,与院校合作开设专业班培养技术工人的温州企业较为普遍地采用定向培养、专业班与企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将一个班级全部吸纳的做法还只是几家企业在尝试。从实践看,以温州地区生源为主的技工班流失率普遍在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