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78岁的退休教师毛培林在收集畲族古籍史料时,惊喜地发现松阳象溪镇村头村保存了218份旧时契据,时间跨度从乾隆十三年到建国初期。中国财税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数量如此之多,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很少见。
共收集了218张契据
毛老师的学生蓝水根,交给他一份乾隆十三年的田产买卖契约,上面盖了几个大红的官府印章。蓝水根说,家中还有很多张,是祖传下来的,村里许多人家都有,保存得不错。
毛老师马上赶到村头村,蓝水根从箱子里翻出一个发黑发黄的布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契税和缴税凭证,有民间自写契、官发买卖契、置产捐收据,还有官给管业政局、补税执照等。
虽已发黄破损,但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每一份上都清楚地写着买卖的地方、地界和协议等详细内容,以及买卖双方及证人等的签字画押。大部分还都盖了官府的印章,有松阳县县衙的,还有浙江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厅)的大印,共218张。
村民为何热衷保存契据
村头村只有200人,是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村民们为何如此热衷保存契据和文书档案呢?
传说雍正年间,蓝景财带着老婆去鲁西村落户,租房居住,租田地种,他和山林的主人签了一份承包协议,伐木卖钱,然后再种上小树,拓荒种田,几年后发家致富了,盖了房还购置了田地和山林。
乾隆初年,蓝景财用十多年的辛苦积累,买下了十多亩荒山,还写了买卖协议。几年后,房子和藏在家中的契约全被烧了。
卖家不承认曾经签署了这样的买卖协议,要求蓝景财还他山林。由于没去官府投税验契,没有留下任何凭证,蓝景财自然输了官司。从此,他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叮嘱家人以后购置产业,一定要保存好契据。
蓝家后代吸取了惨痛教训,每逢买卖,必去官府报税,视契据如生命,好生保管。蓝水根说,家人甚至将契据藏在番薯洞里,这样即便房子烧光了,契据还在。
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国财税博物馆孙姓工作人员说,在官府纳过税、加盖了官府印章的契约叫“红契”,没纳税的契约叫“白契”,村头村有很多红契。
毛老师说,村头村距离松阳县城近30公里,以前村民不辞辛劳,步行七八个小时去县城纳税,说明当地人的诚信,换了今天,许多人逃税还来不及呢。
“这些契据保存完整,从微观层面反映了宏观大政。”中国财税博物馆表示,这些契据真实地反映了200年来当地的买卖关系、地价变动等生活情况,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关系、契约文书形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