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菜农老李
目睹当年的超级菜场 就这样一岁岁老去
这些年下来,在三里亭“有始有终”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多在建市场时就入驻的老商户,经过这么多年,不是转行了,就是搬了地方。70岁的李兴海算是元老级的老商户,记者在市场里问了一圈,很多商户都推荐了李兴海,“去问问他吧,他是我们的老前辈。”
老李现在已经不再一个人搞蔬菜了,年纪大了,在山东老家休息了两年,可还是耐不住,今年又“东山再起”,来杭州三里亭和人合作搞起了蔬菜,“我应该可以算是在三里亭干得最久的山东蔬菜商。”
1989年,李兴海从山东寿光来到了杭州。那时,三里亭的蔬菜市场还没建起来,他一直在艮山门市场搞批发。“1994年,三里亭笕桥蔬菜批发市场建了起来,我就搬到了这里,说起来,还真的跟这个市场有感情。”老李抽起了烟,那表情很有些复杂,说不清是自豪,还是怀旧。老李在杭州干了近20年的蔬菜生意,看着三里亭14年的兴衰变迁。如今,老李又一次要搬了,又一次要到更大更新的市场里去做生意。
作为元老级的商户,老李说自己也对这个市场做过不少贡献,最让他有的“吹”的,就是“磅秤到户”的事。刚搬进笕桥时,按照当时的管理惯例,一个市场里有专门的司磅员,商户们在做买卖时,无论数量大小都要去司磅员那里过秤。老李说,很多时候,他和买家谈好价格后,都要拖着蔬菜走不少路去司磅员那里称,“太累了,不管你有多少货,都要拿过去。”
老李觉得不妥,就找上了当时市场一位姓项的经理,“我就跟他说,你敢不敢给我分一个磅秤,我自己来过秤,保证不出问题。”老李的“狂言”没想到得到了这位项经理的同意,“项经理人很不错,他很听得进我们商户的话,觉得可以让我试一下。”
很快,老李领到了一个磅秤和一些码单,并向公司押了500元钱做押金,“可方便了,我自己谈生意,自己过秤,效率高得很。”很快市场的不少商户都向管理公司申请了磅秤,从那个时候开始,市场里很多商户都自己称起了蔬菜。
对勾庄的新市场,老李说,有空他也要过去看看,说不定还会再做上几年。
孟海坤透露,三里亭蔬菜市场将在4月25日开始搬迁,4月28日勾庄物流中心开业,4月31日全部封闭三里亭市场。搬迁过去以后,笕桥蔬菜交易市场与三里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合并,孟海坤称之为“强强联手”。
他说,搬到勾庄,短期内业务量肯定受影响,但那边地方大,设施好,配套也好,长远来看,肯定是比三里亭有发展前途。
烧饼店老板
我的烧饼还会有市场
进入四月份以来,弥漫在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的,是一股浓浓的离情别绪。沿着市场走,一路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搬迁的事:“你房子租好了没有?租多少钱?”“你们搬不搬?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听说那边摊位不够,不知道市场会怎么分配?”
卖香椿的摊位前,孙大姐和一位大妈在聊天。大姐过了年就到勾庄那边找房子,租了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月租金600元。大妈也早早把房租好了,但卫生间在外面,不过胜在租金便宜,只要400元。她们都说,幸好下手早,现在去租,听说价格又涨了。
同勾庄那边一派生机萌动相比,和三里亭相邻的巷子如今冷清了许多。这个巷子里是农居房,这些年来,很多卖菜的菜农就住在这里,而一些专门做菜农生意的店也大大小小排列着:烧饼店、全羊汤……现在,不少店铺已经关门大吉。
一家专门做山东人生意的糕饼店老板倒还在正常营业。他姓张,是山东潍坊人,在这里做山东大饼、烧饼等,供应给北方菜农:“南方人不吃这个,来这消费的都是北方人。”老张也准备随市场一起搬到勾庄去。他已提前去那边租好了店面,价格比三里亭贵,但他挺自信的。他说,只要有北方人做生意,他的生意就不会差。
市场里,还有不少正要打道回府的。卖辣椒的许师傅决定不再继续做了。“做完这些天,我们就回老家安徽阜阳去了,听说那边零售的摊位不多,我们也不用跟别人抢了。”许师傅喜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