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停泊在上海外高桥专用码头。 新华社
浙江在线04月16日讯
历经156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凯旋。昨日,科考队乘“雪龙”号抵达在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上午10时,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在“雪龙”号上,浙大博士生崔祥斌是唯一的一名大学生队员。在科考半年中,崔祥斌坚持将经历写成数十篇日记,频频向国内传送。这次他捎回来一些“南极宝贝”,主要有南极冰。
珍贵三宝
南极冰、南极石以及签满字的校旗
都说南极遍地是宝,科考队员们悄悄捎回了一点“宝”。比如,有人就带了“南极千年地衣”回来,虽然只是一片南极石上的普通地衣,但由于生长缓慢,起码有千年的岁数,也是地球变迁的一个见证。
“这个植物生命力非常强,听说只要浇水,就能活得很好。”小崔说,可惜自己没挖到。
还有一样“宝”,就是南极冰,因为南极的冰很纯洁。
在崔祥斌的科考博客中有这样的记录:“冰山的冰可不是一般的冰,它是从南极内陆一寸一寸移动至冰架后崩解下来的,年代少说也有几十万年。冰山冰远看是淡蓝色,所以又叫‘蓝冰’,取下小块来则是无色,密度很大,里面还有雪压凝成冰时,封存起来的几十万年前的空气,而这些都足以令人浮想联翩……”
崔祥斌说,队员们有的打算把冰溶了,煮沸了,用来泡茶,口感好,也有人要把冰放在红酒里。“这可是积累了几十万年结成的冰呢。”崔祥斌说,“不知喝几十万年前的冰加水感觉如何。”
崔祥斌给自己带回来的“宝”是南极石。崔祥斌说,除了一块要送给母校浙大地科系,留一点给自己,另外的,早就被好友、同学预订一空。
还有一件礼物,是崔祥斌特别为母校准备的,即一面签满南极科考队员名的浙大校旗。
半年前,在浙大内部论坛上征集意见——“去南极带回点什么好”?去年临走时,崔祥斌带走了一面浙大校旗,并履行承诺,将校旗插在了他攀登过的南极最高点上。如今,崔祥斌把这面旗带了回来,但意义今非昔比。
王牌任务
找页面最多最薄的“冰书”
登顶南极最高峰、树立天文望远镜、为第四个极地站(南极第三站)选址、为长城站和中山站运送扩建材料、冰芯取样——这被誉为此次南极科考队的“五大王牌”任务。
崔祥斌说,五大任务当中,自己主要参与了“登顶南极最高峰”、“极地站选址”和“冰芯取样”。
其中,“极地站选址”和“冰芯取样”,用崔祥斌的话说,“冰芯”的寻找过程,好比极地寻找一本“页面最多、纸张最薄”的“冰书”。
首先,极地站点最好的落脚点,必须冰层厚,冰下无溶水。其次,南极冰当中,蕴藏着几十万年、关于地球环境演变的丰富信息。科考队员要纵向挖取一块“冰芯”,这冰芯,是几十万年来层层依次覆盖的冰雪组成。每一层冰雪当中,都蕴藏着那个历史时期的地球信息,层数越多,信息就越丰富。
“这就好比是一本‘冰书’,‘书本’越厚越好,‘页面’越多越好,而‘纸张’越薄越好。”他说,他负责用仪器勘探、收集冰层的信息,为寻找最好的冰芯奠定基础。
世界各国都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迄今为止提取到的最“老”的深冰芯只距今近100万年。科学家们将在此次登上的南极冰穹A,钻取约3200米深度的冰盖完整冰芯,试图在冰穹A地区,寻找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
航行趣闻
雪龙号上能唱卡拉OK《菊花台》
海上航行与极地考察的生活是艰苦而单调的,队员们在“雪龙”号上是怎么样度过的?昨天,也有许多记者登上雪龙船,一睹芳容,见到雪龙号上不但有餐厅,还能打乒乓球,能唱卡拉OK。
“卡拉OK的歌还挺全的,2006年、2007年的新歌都有,比如周杰伦的《菊花台》。”80后的崔祥斌说,今后的“雪龙号”还有些更人性化的配置,比如游泳池、健身房、篮球房……
目前的崔祥斌最想做的事,是马上回山西的老家,见爸爸妈妈,不过他的这个愿望还不能马上实现。
“有好多东西要整理,还要回一趟浙大,给学弟学妹做一场关于‘科考经历’的报告。”崔祥斌说,可能回家的时间要在本月底。